|
大銀行戰略:誰是未來的強者(2)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15日 01:13 21世紀經濟報道
對于國有商業銀行改革過程中的多數爭議,隨著國有銀行改革效果的顯現而逐漸淡卻。后來的批評主要集中在中國金融業的對外開放及國有銀行改革過程中引進境外戰略投資者。主要觀點反映在這樣幾篇文章中:《誰將掌握中國的金融》(《上海證券報》2005年10月25日),《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國金融版圖告急》(《董事會》2005年10月26日),《金融改革的困局與賭注》(“新浪財經”2005年11月22日),以及較近期的《證券監管與經濟安全》(“烏有之鄉”2007年6月25日),《中資銀行已成為外資超級提款機》(中金在線2008年3月1日)。其警示固然需要思考,但亦反映有些學者對于國有商業銀行改革的背景和情況缺乏必要的了解。 一、援引的數據多數是錯誤的,幾家銀行的股份出售價格、數量基本上是錯誤的,比如工商銀行出售給戰略投資者的股份只占上市后股份總數的7%,而非10%;入股價格一般采用市凈率(入股價格/每股凈資產)及每股凈資產的乘積決定,談判的一般是市凈率,每股凈資產由審計師的審計結果決定,幾篇文章援引的數據多數都是錯誤的。 二、幾家大型上市銀行基本上是在上海及香港兩地上市的公司,股份分為A股和H股。境外戰略投資者持有的股份性質基本為H股,由于境內的A股市場與境外的H股市場基本上為兩個相互獨立的資本市場,幾家銀行A股的價格遠高于H股的價格,上述幾篇文章采用A股的價格來計算戰略投資者的獲益水平顯然是錯誤的。 三、銀行的稅后利潤與對投資者的分紅是不同的概念,用一個不正確的境外戰略投資者持股比例乘上利潤數計算投資分紅收益也是錯誤的,分紅僅是銀行凈利潤的一部分,如在上市招股書中,中國銀行、建設銀行承諾的分紅比率是35—50%。工商銀行承諾的分紅比例為45-60%。 四、入股價格應該是一個市場公平價格,我們應該站在一個歷史的角度和符合市場規則的角度來看問題,而不應用今日A股市場的價格作為標準評判過去、評判境外股票市場。銀行同業的二級市場的交易倍數是確定戰略投資者投資價格的重要參考依據。2005年香港及亞太地區商業銀行二級市場的交易市凈率為1.7倍左右。一般而言,上市發行價與二級市場交易價有一定折扣,引進戰略投資者的價格由于投資入股的時間較早,承擔的風險較大,且一般都有3-5年的鎖定期,一般較上市發行價又有一定折扣,這是資本市場的一般慣例。按照當時二級市場的交易價來衡量,幾家銀行引進戰略投資者的價格是合理的。 五、當時中國商業銀行的情況和今天是完全不同的,我們不能割裂歷史來看問題,當時境內外投資者對投資中國商業銀行存在很大疑惑,當我們選擇上市時,能否成功,也是有著很大的風險。2004—2005年當幾家大型商業銀行在與境外潛在投資者談判時,建設銀行張恩照事件、中國銀行黑龍江分行的高山案等事件的爆發,幾乎使中國幾家銀行引進戰略投資者的工作中斷。在這樣的環境里,談判異常艱苦,幾家銀行參與談判的高級管理層表現出專業與精明,形成的價格和其它條款符合公平原則,并且按照中國的法律和監管規則履行了嚴格的內外部審批程序。 六、對于為何引入戰略投資者,我認為國際知名金融集團股權投資有助于增加國際投資者的認同感,提高境內外投資者對國有銀行整體質量和發行價格的信心,進而起到提高國有銀行股票估值的潛在作用,增加IPO發行需求,提高國有銀行成功上市的概率。雖然這些作用無法量化,但確實是存在。并且境外戰略投資者與入股的中資銀行都簽有戰略合作協議,在多個領域開展廣泛的合作與技術援助,對上市后的中資銀行管理水平的提升產生了較好的作用。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