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薛兆豐:低價如何傷人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11日 16:16 經濟觀察報
薛兆豐 青年學者,經濟專欄作家xuezhaofeng@vip.sina.com 一向有“以本傷人”的說法,其經濟學學名為“掠奪性定價(predatorypricing)”,屬“不正當競爭”。據說它分兩個階段:(1)不法商人以低于成本價銷售,迫使競爭對手虧損以致退出市場;(2)趕走競爭對手后,再抬高價格,不僅追回前期蒙受的虧損,還可再賺一筆。然而,在現實中所有訴訟都是針對階段(1)進行的,階段(2)則極其罕見。換言之,凡是談到“掠奪性定價”,指的就是可觀察的階段(1)和想象中的階段(2)。 盡管全過程極其罕見,但還是可能的。你說把磚頭一塊塊拋到半空,讓它隨機落下,而恰好堆成一幢房子,那也是可能的。問題是,反壟斷者見到階段(1)就急忙執法,而沒有充分考慮到從階段(1)過渡到階段(2)的重重困難,這使得絕大多數關于“掠奪性定價”的指控實際上都冤枉了被告。反壟斷者應該考慮以下因素: 第一,反壟斷執法者為企業確定 “成本”是困難的。我博士資格考試的其中一題,是問為什么在大型購物中心里,珠寶店交納的鋪租,要比服裝店的高很多。答案是:珠寶店會減少鄰店的收入,而服裝店卻會增加鄰店的收入。去買珠寶的顧客,很少會順便看場電影;而去挑選衣服的顧客,卻較可能順便逛逛其他商店,并坐下喝杯茶、吃個包。而且,因為珠寶店的存在,保安費用會大增,均攤到每個商店頭上不合理。 大型購物中心不按劃一“成本”價出租場地,才能使其租金收入達到最高;同樣道理,大型零售商店也不是按劃一“成本”價來出售商品的,因為那樣才能協調待售商品之間的邊際收入,使得總收入達到最大。一些餐廳,提供“一元一只乳鴿”的菜式,是在進行“掠奪性定價”嗎?反壟斷執行機構要管一管嗎? 第二,削價傾銷可能是為了減少損失。國內家用電器廠商,多半是地方政府的扶持對象。由于官員可以從興辦實業過程中獲得直接好處,所以他們在投資前不會在意日后能否收回成本。結果,過分急進的投資,造成了幾年前電視機、電冰箱、空調、影碟機等電器的大量積壓。為了促銷,只好削價,甚至削至低于成本價。從經濟學上看,要清楚指出的是:不是商人無端端地想要拼命削價,而是積壓商品賣不出去;不是削價使企業連成本都收不回來,而是當初的投資決策造成了今天的虧損;削價不僅沒有使這早就注定、而到后來才顯現的虧損惡化,反而盡快回籠了資金,減少了虧損。 第三,掠奪者要完成“掠奪性定價”的成本太高。想一想,他們不僅要把產品的定價壓到成本以下,還要在這個令企業虧損的低價上擴大產量,并維持較長的時間,直到其競爭對手心灰意冷,關門大吉為止。我的一位師兄,曾經開過超級市場。他說,每次大商場如沃爾瑪低價促銷某個產品,他就買進、買進、再買進,等促銷完畢他再按正常價格出售。這是說,即使商人決心冒險進行“掠奪性定價”,他也不能擔保最后得益的是自己而不是對手。 第四,被驅逐的競爭對手隨時可以卷土重來,甚至根本就不曾消失。空運業競爭激烈,常常聽說某個航空公司倒閉的消息。航空公司倒閉了,飛機就要拆毀嗎?就會消失嗎?不。一家公司破產倒閉,只是意味著某些資源——即這家公司的專用資源——從某些人的手里轉到了另外一些人的手里。飛機、機器、廠房、技術工人乃至生產銷售網絡,都不會因為企業的倒閉而銷毀。如果企業的倒閉只是由于 “掠奪性定價”造成的,如果掠奪者始終還要把價格調上去,那么那些暫時離開市場但并沒有消失的資源,就很容易再組織起來重新進入市場。麥吉(J.S.McGee)在其1958年論文《掠奪性削價:新澤西州標準石油案》中論證,要擴大市場份額,也為了防止競爭對手卷土重來,企業家會選擇“收購”而不是“掠奪性定價”。 第五,博弈論中的“先下手為強”前提站不住腳。這些年來,博弈論學者提出過各種各樣的模型,證明在某些特定的前提下,“掠奪性定價”會變成有利可圖的策略。“先下手為強”是其中的一大類,意思是掠奪者知道自己什么時候動手,而別人不知道,這樣他就占據了信息的優勢,從而令對手處于被動。可以這樣假設,但它并不現實。現實中,競爭對手不僅可以與客戶簽署長期合約來避免變動,可以根據原料價格來判斷價格攻勢可能持續的時間,更可以購買掠奪者的普通股來對沖風險。說白了,壞人不見得就比好人消息靈通。 第六,企業經理的個人收入,向來是與企業的盈利掛鉤,而不是與企業的銷量掛鉤,更不是與企業的虧損掛鉤的。要進行“掠奪性定價”策略,必然要經過一段長時間的虧損。當巨額虧損放在眼前,企業的所有者如何判斷這是企業經理經營不善,還是他以退為進?即使是有意為之,又如何保證如意算盤不被對手出其不意地打亂?洛特(J.LottJr.)在其1999年的著作中表明,在那些曾被控告進行“掠奪性定價”的企業里,企業經理在虧損的年份收入下降,在盈利的年份收入增加,沒有證據證明誰在鼓勵他們搞“掠奪性定價”。 1986年美國最高法院對日本“Matsushi-ta公司案”的判決,將“掠奪性定價”罪名的使用推到了墻角。案中,一批美國電器公司,聯合控告以Matsushita公司為首的一批日本電器公司長期在美國本土進行 “掠奪性定價”。最高法院斷定罪名不成立,并大篇幅地引用包括麥吉在內的多位經濟學家的著作,不僅指出“掠奪性定價策略極少人試用,而取得成功的例子則更是少之又少”,還語帶譏諷地讓下級法院“盡管去找證據,證明日本公司在缺乏明顯動機的情況下,仍連續20年互相勾結進行掠奪性定價”。 中國的反壟斷法,免不了有“禁止低于成本銷售”的規定;在實施中,也免不了會被處于競爭劣勢的企業利用;惟一不能完全確定的,是執法者的經濟學智慧。 來源:經濟觀察報網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