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吳向宏:莫把非法公募說成違規私募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19日 13:29 南方都市報
在商言政之吳向宏專欄 前幾天有報道說,公安部證券犯罪偵查局從去年下半年起,就開始清查私募基金,主要是“不規范的私募基金”,或者說,是要打擊“違規私募”行為。應該說,中國證券市場上各種欺詐活動盛行,其中不乏違法犯罪行為,早該予以打擊了。最近抓了一個“帶頭大哥”,我看是一個很好的開頭。 不過,僅從報道看,這次清查行動的主題表述有誤。正確的說法,應當是叫清查“非法公募”,而不是什么“違規私募”。理由很簡單:私募現在本來無規(將來也不應當有什么規),何“違”之有?據說,認定違規私募“最主要的特征是針對不特定多數人發行”,但“向不特定對象發行”是《證券法》明文規定了的公募行為。此外,像“帶頭大哥”那樣,通過QQ、博客等互聯網手段對外宣傳,屬于《證券法》所說的“采用廣告、公開勸誘和變相公開方式”募集資金。這些都明顯是違法公募行為,而不是私募。 把“違法公募”說成“違規私募”,看來只是咬文嚼字。其實像孔子早說過的,“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與此類似,把“違法公募”說成“違規私募”,會帶來很多概念混淆和負面效果。 一是可能誤導清查的方向,白費大量精力和資源。如果明確了是清查“非法公募”,重點就可放在那些通過各種公開渠道搖唇鼓舌、向普通大眾招搖撞騙的行為,這些也恰恰是證券欺詐活動中危害最廣、對社會穩定最具威脅的一類。相反,如果錯誤地理解為清查“違規私募”,鑒于私募本身并無規范,就可能鬧得私募基金人人自危,清查活動也會失去重點。弄到最后,有可能變味走樣,成了“對私募基金加強監管”。事實上,現在已經有許多人在呼吁出臺《私募基金管理辦法》之類,這不但莫名其妙,而且將流弊長遠。打個比方:廣州前一陣子打擊“飛車搶劫”,假若被說成是“打擊非法駕駛摩托車”,會是什么后果?假若“專家”們因此而紛紛呼吁出臺一個《摩托車駕駛規范》,豈不是無厘頭之極?到最后,該抓的沒有抓,該懲罰的沒有懲罰,卻會把廣大私募基金(摩托車駕駛人)限制得極為不便。 二是反而缺乏適用的法律,貽誤時機。本來,在我國的《證券法》和《公司法》中,對公募行為已經有明確的界定。清查違法公募,基本上有法可依。如果實在說有什么缺失,那就是我國《證券法》中對“證券”的定義太窄。很多非法向大眾募集資金者,實際上是在公開發行一種投資于上市證券的金融合同。這種金融合同,若從中國《證券法》的字面上理解,不屬于證券。所以,即使是“公募”行為,也難以適用《證券法》。解決的方法其實也很簡單,那就是仿照美國《證券法》,擴充“證券”的定義。美國是把“任何金融投資合同”以及“收益共享型投資協議”都包括在“證券”的外延內(然后再在這個定義中排除掉保險合同、養老金合同等)。在中國,《證券法》授權國務院可“依法認定”“其他證券”。因此,可由國務院有關部門出一個規定,將投資于上市證券的金融合同納入《證券法》適用范圍,便可以圓滿解決清查違法公募的適用法律問題。相反,如果說清查違規私募,就不容易確定適用什么法律了! 三是在實踐中難以認定違法行為。我前面一再說過,“私募”本來沒有規范,很難規范,也無需規范。硬性要去認定哪些是合規的,哪些是違規的,非常容易掛一漏萬,甚至誤傷無辜。比如有關報道稱,某地方法庭庭長認為:“認定不規范的私募,主要有兩個特征,一是承諾保底收益,二是資金是否打入管理人賬戶!卑堰@兩條作為“不規范”私募的標志,我實在不知道依據何在?具體來說,前一條范圍太窄,因為很多違法的公募活動并不承諾保底收益;后一條又范圍太寬,因為許多正常的金融交易、合作也需要將資金打入管理人賬戶。相反,“違法公募”就要容易認定得多。 要建設一個先進的、真正與國際接軌的資本市場體系,特別緊要的一條原則,我以為,就是在加強監管和保持金融自由之間掌握適當的平衡。無監管固然會使金融秩序大亂,但中國人更容易犯的錯誤往往是過度監管。金融交易本身是最為自由活躍、最為結構復雜的商業行為,在誠實的金融交易和圖謀不軌的金融欺詐之間,有時沒有涇渭分明的界限。作為監管者,需牢記“水至清則無魚”。對于個體之間、小范圍的金融合同糾紛,其影響范圍小,可通過個案的方式解決,不一定都要政府頒發統一的監管法令。只有面向普通大眾的“灰色”金融行為,因其潛在危害大,波及范圍廣,才特別需要嚴厲監管。所以世界各國,無不在“公募”領域重重設卡,而對“私募”領域采取近乎自由放任的政策。中國也不應當例外吧。 (作者系國際商業顧問)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