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自我投資與委托投資相結合
在次貸危機中,歐美眾多著名金融機構深陷泥潭,損失慘重。但也有例外,美國的高盛公司就是難得的贏家。近期,高盛公司公布財報稱,在2007財年第四季度,公司實現盈利32.2億美元,全財年盈利總額達創紀錄的116億美元。根據媒體報道,高盛公司之所以躲過一劫,一方面歸功于其對市場趨勢的準確判斷。高盛公司在過去兩年多時間里,賣掉了1千多億美金的次貸相關資產,同時在次債指數上做空。另一方面也是以犧牲客戶的利益為代價的。高盛公司雖然判斷次貸危機將對市場造成沖擊,但仍然繼續打包有問題的次貸產品,將其出售給投資者。很多投資者因為買進這些證券產品而損失慘重,而高盛的對沖基金則因此而賺錢。高盛公司的做法對中國企業的啟示是:不能把海外投資的希望完全寄托在國際性機構的外包服務上。
由于經驗的缺乏和對海外市場的不了解,一直以來國內企業都通過借助國際性金融機構提供境外投資管理服務,以提高收益率和有效控制風險,比如社保基金和中投公司等國內大型機構投資者都按投資品種選聘境外投資管理人。從整體戰略資產配置的角度,將部分品種的投資委托(外包)境外機構管理無可厚非,也是走向海外市場的現實途徑;但如果將海外投資事務全面外包,在長期戰略資產配置方面也過分倚重境外機構的投資建議,就可能潛伏大的市場風險。
國內的中投公司和社保基金等機構目前也是采取自我投資與委托投資相結合的做法,以有效分散風險。同時,一些國內金融保險機構通過在海外設立獨資或合資的資產管理機構,也在謀求逐步走向海外,培養在海外市場的資產管理能力和經驗,比如中國人壽資產管理有限公司與著名的美國富蘭克林投資公司在香港合資設立中國人壽富蘭克林資產管理公司,負責中國人壽外匯資金的海外投資事宜等。
從長期的戰略角度出發,大的中國金融企業必須具備直接開展海外投資業務的能力,這不僅是適應迅速增長的國內外匯資金海外投資需求的市場化競爭需要,也是真正參與國際金融市場、維護國家金融安全的需要,在此領域,中國金融機構還任重而道遠。
(作者單位: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