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半月談
在剛剛過去的2008年,由于受到全球金融危機影響,中國出口遭遇改革開放30年來前所未有的困難和挑戰,而且,困難和挑戰并沒有隨著新年的鐘聲而遠去,相反正在加深,不確定性還在增加。在料峭的寒冬中,我們還看不到春的影子。
然而,在困境中,一些新生力量正在孕育、成長,他們在出口的“寒冬”中傲然面對冰雪。記者在采訪中發現,這些新生力量的身上都有一個醒目的特征:結構調整。
不管是產業結構調整,產品結構調整,還是出口地域調整,不少地區和企業正以此為主線,不斷增強抵御出口風險的能力,在困境中頑強前行。
產業結構調整篇——
不調整,就沒出路
“我干企業這么多年,還沒有經歷過這樣的劇變。”已經在紡織行業干了幾十年的江蘇東渡紡織集團董事長徐衛民感嘆道,“2009年,將是企業生死存亡的大考之年。”
感嘆的當然不僅僅是徐衛民,在國際金融危機沖擊下,幾乎所有出口重鎮都受到影響。江蘇統計部門數據顯示,該省2008年進出口呈現先揚后抑態勢,5月份出口增幅和進口增幅均達到最高值,之后便持續下滑。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此次受影響最大的還是資源型、加工貿易型等傳統產業。在江蘇省昆山經濟技術開發區,部分加工貿易型企業的訂單比往年同期減少30%以上。海外客戶履約率降低,產品和原材料庫存嚴重積壓,部分企業不得不關閉生產線,原定投資新建廠房也因故停工。
“現在武進的紡織企業已經有2/3處于停產和半停產狀態,但是有1/3依然活得很好,這是因為這些企業無論從設備、技術、品牌等方面都有優勢,在國際國內的市場中議價能力比較強。”江蘇常州市武進區委書記沈瑞卿說:“不調整是死路一條。土地、資源、勞動力成本都在上升,不調整就要受限制,現在是快調整快得益。”
如沈瑞卿所言,“快調整快得益”。縱觀全國主要出口省份,盡管現在日子都比較難過,但低附加值、低成本擴張的外向型企業越多的地區,受到的沖擊無疑越大。去年企業倒閉最引人注意的是廣東,對這里的一些企業,人們有個生動的描述,“雇幾個人,租幾間房,再借點設備,就開工生產”,這種模式的企業,無論規模大小,困境中都難逃倒閉的命運。
廣東省對此也有清醒的認識,為了產業升級,在去年初就有“騰籠換鳥”的策略,不過市場的變化來得太快,沒有留給廣東從容調整的時間。相比之下,蘇南地區的產業結構調整進行得更早,盡管對外依存度也相當高,但受到的沖擊相對較小。
“新興產業的快速發展是我們這次‘冷’得更慢的關鍵因素。”無錫市委書記楊衛澤說,全市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同比增長較快,特別是集成電路、光伏、液晶、生物醫藥四個產業工業產值增幅接近50%,而傳統的冶金、石化、紡織等行業則從7月份以來增幅放緩。“如果不是新興產業的快速崛起,無錫市的GDP增速難以達到現在的水平。”
在常州市武進區的江蘇新譽風力發電設備公司,記者看到,這家企業正在開足馬力生產。公司副總經理孫正平對記者說,根據市政府的產業發展政策,公司2006年進入風力發電行業,當年引入了沈陽工業大學風力發電技術團隊,并與國外一些公司合作,2007年開始投產,研發能力、發電能力和產業規模已經排在了國內同行業的前幾位,所生產的風力發電機銷往美國、泰國等地,目前訂單仍然是滿的。
“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不難發現,在危機中仍然能夠平穩發展的企業和地區,是因為它們在危機未現之前,就意識到了結構調整、產業升級的重要性。而隨著國際金融危機對實體經濟影響的深入,結構調整正在成為政府、企業和社會各界的廣泛共識。
廣東省社科院科研處處長丁力分析,一個地區的產業升級大體上有兩種途徑,第一是招商引資,第二是自主創新。最好的辦法是兩條腿走路,但過去很多地方主要是靠招商引資,這反映了地方政府一種過于急躁的發展心態。
“自主創新是屬于內源型的一種產業升級,主要依靠自身力量,對外部依賴性小,但是耗時長、見效慢。從這個角度說,金融危機在客觀上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它會逼著地方政府和企業改變思維,苦練內功,慢慢打造出自己的區域品牌來。”丁力對記者說。
“要調整肯定有困難,但不調整肯定沒希望。”蘇州市政協副主席、原昆山開發區管委會主任宣炳龍表示,結構調整“一個巴掌拍不響”,需要政府、企業和社會各界共同推進。
宣炳龍說:“決戰2009年,我們的政府和企業要拿出勇氣。”
“結構調整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無錫市常務副市長徐劼說,越是企業困難的時候,越要把自主創新的火燒旺,榜樣的示范作用容易被企業接受。無錫市就投入大量資金,鼓勵數十家科技型和自主品牌優勢明顯的企業發展,特別鼓勵企業實施自主創新的改造。
而企業家們也在這時看到了調整的機會。無錫豪普鈦業總經理呂楓說,自己的企業屬于高新技術類化工企業,市場活躍時,相關技術的引進成本很高,而現在市場暫時出現困難,國際技術交易的成本也在下降,因此企業要盡快拿出一部分資金再引進一套與原來設備配套的技術設備,進行技術改造,形成企業需要的技術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