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9年1月1日正式啟動的成品油價格和稅費改革,在價格調整上也給予石油企業更大的靈活度。
河北省石油與化學工業協會負責人說,按照完善后的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國內成品油銷售設定最高零售價,在這個價格之下調整零售價格屬于正常現象。與之前成品油零售商在國家公布的基準價基礎上上下浮動8%相比,新機制僅設定“最高零售價”為成品油零售市場打開了自由調價的空間,未來各地加油站的調價很有可能成為常態。
根據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承諾,國內成品油批發和零售市場已對外資放開,我國成品油流通市場最終將逐步形成國有大型石油公司、跨國石油公司和社會經營單位共同參與經營的格局,未來的競爭不可避免。
東方油氣網首席分析師鐘健認為,中石油、中石化相繼降低零售價表明市場競爭進入新層面。由于成品油市場供求局面的改變,以及買方市場的形成,資源的擁有已不再有決定意義,提供更低廉的價格與更優質的服務才是成品油經營者的立足之本。從長遠看,無論是民營、外資、還是中石油中石化的石油銷售企業,通過降價的方式參與競爭將是一種趨勢。兩大集團不應僅靠壟斷了資源就賺得盆滿缽滿,必須通過競爭提升自己的盈利能力的時代正在到來。
盡管如此,董秀成指出,成品油市場雖然放開,油源大部分還集中在中石油中石化兩大集團,而且進口的主導權也在兩大集團,石油供應市場的壟斷格局尚未打破。
我國于2005年公布“非公經濟36條”,允許非公有資本進入壟斷行業和領域,在電力、電信、鐵路、民航、石油等行業和領域,進一步引入市場競爭機制。但壟斷行業改革進行還不夠徹底,并對社會經濟生活的正常運行產生一定的干擾。2008年出現的電煤之爭,“油荒”頻現都對改革的深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當前我國改革已進入攻堅階段,加大國有壟斷行業改革以及資源價格改革力度是有待突破的重要方面。我國正式實施醞釀了十余年的燃油稅費改革,凸現了政府推動改革的決心。石油壟斷巨頭價格松動傳遞出積極的信號,但真正打破壟斷,形成更加市場化的價格機制和競爭格局,還有待改革的進一步深入。(新華社北京1月4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