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人指出,在市場化的商業并購邏輯中,強者收購弱者,容易成功,而且往往還是低成本取得機器設備、土地廠房,甚至品牌等。弱者收購弱者,卻鮮有成功的案例,即便是一加一地擴大了規模,但并不能實質性放大品牌價值;相反,經營雪上加霜者眾,甚至并購后沉疴并發,最終加速斷送品牌生命。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副教授朱巖認為,政府的主要任務還是搭建磋商平臺,減少企業破產的可能性,同時防止社會事件惡化,加強對受害人的救助,而不應該采取行政手段直接給企業作價。
中國消費者協會副會長劉俊海則表示,盡管政府推動企業重組的心情非常迫切,但在三鹿重組一事上,政府的角色應該是企業的“紅娘”和受害群眾的保護者,真正的當務之急應該是清算消費者的實際損害和三鹿的實際資產。
善后賠付壓力大
三元今年半年報數據顯示,截至今年上半年,其現金及現金等價物余額為9247萬元;而三鹿的凈資產則達12個億。如此看來,三元的資金缺口很大。
人們普遍認為,三元并購三鹿之后的前景不容樂觀。根據三元之前設計的方案,首先將由三元集團出面收購三鹿資產,然后由三元股份向集團定向增發,以便將這部分資產注入到上市公司之中。而集團收購所需資金,則很有可能通過國家貸款實現。還有一種可能是三元單設一家公司用來并購,日后再擇機整合上市。
據了解,三鹿目前的工廠數量至少在30家以上。如果只出售8家工廠,顯然還留有不少資產,意圖他日東山再起。
奶農、職工、境外股東、受害者……三鹿的利益相關者為數眾多。職工的生活需要考慮,奶農的利益需要兼顧;然而,對受害者而言,能否得到公平的補償才是他們最關心的。
9月22日,河南省鎮平縣的一位孫姓家長代理其一歲多的孩子,向該縣人民法院提起了民事賠償訴訟,要求三鹿集團賠償其孩子因食用“問題奶粉”致病后帶來的醫療費、誤工費、護理費等共計15萬元。這是“毒奶粉事件”曝光后,全國首例消費者向奶粉企業提起民事賠償的訟案。
10月13日,全國首例三鹿奶粉致死嬰兒的父母向甘肅省蘭州市中級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向三鹿索賠108萬元。不過,該院立案庭庭長稱,“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影響太大,并非個案,需向上級人民法院匯報,目前不宜過早立案。
最高人民法院法官陳現杰表示,法院目前不支持受害者的大規模群體訴訟,而建議由政府出面進行行政指導,讓沒有舉證能力或無法證明因果關系的潛在受害人也能得到救濟。“如果作為大規模訴訟讓法院受理和審判,最終的結果是消費者得不到法律的保護。”陳現杰說。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副教授朱巖認為,目前在中國,民事上的懲罰性賠償幾乎沒有,事情的解決往往依靠政府主導,或者通過行政處罰來懲罰企業,但是忽視了對受害者的救濟。
對于老百姓來說,誰來并購三鹿并不重要。一名網友說的話或許代表了眾人的心聲,他說道:“我關心的是誰能給人們提供真正健康、可以放心飲用的牛奶?三聚氰胺事件剛出來的時候,自己還跟朋友說,以后想喝奶還是去農村自己養頭奶牛好了。可是這樣的想法現實嗎?”
因此,三鹿也好,三元也罷,只有把老百姓的健康置于企業利益之上,才能好好地活下去。然而,在如此嚴重的行業危機面前,要人們找回過去的信任恐怕不是那么容易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