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5月29日,國家發改委發布了《乳制品工業產業政策》,目標是“建立確保行業有序發展的乳制品工業新機制”:發展奶類生產,提高乳制品產量(到2012年,全國人均奶類占有量達到42千克);控制加工規模(2012年,乳制品加工能力利用率在75%以上);整合加工資源,提升產業水平;積極引導企業通過兼并、重組,形成以市場為導向的合理經營規模,培育一批年銷售收入超過20億元的骨干企業。
據此,招商證券分析師認為,“毒奶粉事件”只是延緩了行業整合速度,并不改變其根本趨勢。此次被查出有問題的公司皆是有全國擴張意圖的公司,除了伊利、蒙牛這兩家全國性公司,光明只是在上海以外的子公司查出問題,本部的產品仍是絕對可靠。沒有被查出問題的公司往往都是在前期競爭中非常失意的公司,經營持續虧損,面臨清盤風險。對它們而言,“毒奶粉事件”好像忽如一夜春風來,讓它們有機會成為市場的寵兒,不過它們沒有準備時間,不大可能借此機會成為新的龍頭;等伊利、蒙牛等龍頭公司緩過勁來,行業整合仍將繼續。
行政還是市場行為?
9月26日,三元股份發布停牌公告:“北京三元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于2008年9月25日接有關部門通知,公司須研究相關并購事宜。經公司申請,公司股票自2008年9月26日起停牌,直至相關并購事項確定并公告后復牌。”
直至10月27日,三元正式承認“并購事宜”的并購對象是三鹿。其間,越來越多的乳企對三鹿表達了興趣,包括黑龍江完達山乳業股份有限公司、杭州娃哈哈集團有限公司、黑龍江飛鶴乳業有限公司、內蒙古伊利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等企業先后加入競購。另外,貝因美董事局主席謝宏高調宣稱將加入并購競爭者行列。
10月中旬,有消息稱伊利、娃哈哈、完達山、三元等企業將聚集石家莊,參加三鹿并購的公開招標。
于是有人欣喜地指出,作為真正意義上的市場行為,此次公開招標的并購方式具有破冰的現實意義。一方面它有利于減少三鹿資產的縮水,避免和減少腐敗現象;另一方面有利于具備實力的企業幫助三鹿集團盡快走出困境,讓三鹿集團職工盡快實現重新就業,促進社會穩定與和諧。
然而,10月28日,石家莊市人大會議報告透露,《關于三鹿集團整頓和下一步發展方案》已報國家工業和信息產業部研究協調,“現正積極與完達山、三元等企業進行洽談溝通”。
中國奶業協會常務理事王丁棉透露,三鹿資產處置有關小組一直希望三元接盤,但是三元的資金并不充裕。“是公開招投標,還是由有關部門做推手,在正式結果沒有公布前,一切均存在著變數!彼f。
面對如此爛攤子,三元“接有關部門通知”“挺身而出”,當然有行政力量在背后推動,這也是備受公眾質疑的一點。作為上市公司的三元,自有其經營自主權,并購某家企業應當是其股東大會、至少是其董事會的權力。
企業是市場主體,“自由戀愛”是并購的基本法則,行政撮合畢竟很難保證它們的“婚姻”會很幸福。何況,三元質量未出問題的關鍵是它擁有穩定的自有奶源,在吃進三鹿龐大的社會奶源之后,它是否有能力繼續保證質量和經營的穩定,這都有待時間來檢驗。沒有問題當然皆大歡喜,但若并購三鹿并非三元所愿,那么由政府“拉郎配”實現的并購,一旦出現經營問題,誰將為此擔負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