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條例”出臺,全面規范市場
三鹿奶粉事件暴露出奶制品行業生產流通秩序混亂、監管嚴重缺失等許多問題,國家在出臺政策扶植奶業的同時,一些“條例”“標準”也相繼出臺,全面規范市場發展。
乳制品中三聚氰胺限量值公布
10月8日,衛生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農業部、工商總局、質檢總局等部門聯合發布公告,公布了乳制品及含乳食品中三聚氰胺臨時管理限量值。公告稱,嬰幼兒配方乳粉中三聚氰胺的限量值為1mg/kg;液態奶(包括原料乳)、奶粉、其他配方乳粉中三聚氰胺的限量值為2.5mg/kg;含乳15%以上的其他食品中三聚氰胺的限量值為2.5mg/kg。公告稱,對在食品中人為添加三聚氰胺的,依法追究法律責任。同時,這一公告分別得到了世界衛生組織和聯合國糧農組織的認可。
《乳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條例》出臺
10月9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簽署國務院令,公布了《乳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條例》(簡稱條例)。條例規定生產經營者的四大類行為是被禁止的,違反這些規定將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一是禁止在生鮮乳收購、貯存、運輸、銷售過程中添加任何物質;禁止在乳制品生產過程中添加非食品用化學物質或者其他可能危害人體健康的物質。二是禁止在生產過程中使用不符合乳品質量安全國家標準的生鮮乳;禁止購進、銷售過期、變質或者不符合乳品質量安全國家標準的乳制品。三是禁止不符合條例規定的單位或者個人開辦生鮮乳收購站、收購生鮮乳;禁止收購不符合乳品質量安全國家標準的生鮮乳。四是禁止未取得食品生產許可證的任何單位和個人從事乳制品生產;禁止購進、銷售無質量合格證明、無標簽或者標簽殘缺不清的乳制品;乳制品銷售者不得偽造產地,不得偽造或者冒用他人的廠名、廠址,不得偽造或者冒用認證標志等質量標志。
同時,條例對監管部門的職責和法律責任作了三個方面的規定,包括建立違法生產經營者“黑名單”制度、對有關人民政府、有關部門負有領導責任的負責人依法追究責任等。
整治現狀:
經過多方努力,三鹿問題奶粉事件引發的食品安全危機已經得到有效控制,人們信心正在逐漸恢復中。
衛生部:三鹿奶粉事件的新增患兒明顯減少
國家處理三鹿牌嬰幼兒奶粉事件領導小組組長、衛生部部長陳竺9月28日在接受采訪時說,自9月11日以來,沒有發生因食用含三聚氰胺奶粉引發嬰幼兒死亡病例。近日,出院人數已大于入院人數,重癥患兒明顯減少,事件處置及醫療救治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效。
他表示,按照國務院部署,全國衛生系統全力以赴地展開了患兒醫療救治工作。各地衛生部門和醫療機構努力實現篩查、診斷、治療、宣傳的全覆蓋;派出醫療隊1600余支,共8000余人深入基層,最大限度搜索患兒。迄今全國共有4500余家醫療機構參與開展嬰幼兒的篩查工作。同時還落實免費醫療政策,保障醫療救治工作順利開展。
質檢總局:第12次抽檢液態奶均符合規定
10月17日,國家質檢總局獲悉,質檢總局對全國市場供應的液態奶進行了第12次三聚氰胺抽樣檢測,結果顯示,抽檢產品均符合液態奶三聚氰胺臨時管理限量值規定。此次抽檢的樣品從北京、上海、天津等22個城市抽取,共抽檢到70個品牌544批次的酸乳、巴氏殺菌乳、滅菌乳等液態奶,均符合液態奶三聚氰胺臨時管理限量值規定。截至目前,質檢總局從34個城市市場上抽取了9月14日以后生產的136個品牌5797批次液態奶樣品,均符合液態奶三聚氰胺臨時管理限量值規定。
商務部:嬰幼兒奶粉銷量恢復至80%
近日,商務部部長陳德銘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事件發生之初,市場一度出現國產品牌嬰幼兒奶粉銷量大幅下降、國外品牌奶粉銷量猛增的情況。但近幾日,國產品牌奶制品銷量總體呈現回升態勢,國外品牌奶粉銷售逐步回穩。據商務部監測,截至9月30日,國產品牌嬰幼兒奶粉銷量已恢復到正常水平的八成,液態奶銷量恢復到正常水平的七成五。
從目前情況看,無論是國產合格奶粉,還是進口奶粉,各地市場貨源充足,供應是有充分保障的。政府部門還要繼續加強對產品質量的檢測,把監管工作做到位。要使國產奶制品銷售恢復到正常水平,關鍵是要恢復消費者的信心,這需要廣大企業自覺以誠信的努力來取得消費者的信賴。
近年來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回顧
2004年重大食品安全事件:
4月,阜陽毒奶粉。由于被喂食幾乎完全沒有營養的劣質奶粉,嬰兒患上嚴重營養不良癥,大頭嬰,部分嬰兒因營養缺乏而死。
5月,四川彭州毒泡菜。成都市的泡菜生產企業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導致成都市許多正規的泡菜生產企業遭受了慘重的損失。5月,廣州毒酒事件。導致50多人中毒住院,其中9人死亡,查處毒酒來源為工業甲醇勾兌。
7月,陳化糧事件。國家糧庫淘汰的發霉米,含有可致肝癌的黃曲霉素,按規定只能賣給釀造、飼料等行業,絕不能當作糧食銷售。
2005年重大食品安全事件:
2月,“蘇丹紅一號”。英國食品標準署首先在其網站上公布了30家企業生產的可能含有致癌物質蘇丹紅色素的359個品牌的食品,中國也對蘇丹紅一號下達了追殺令,亨氏、肯德基等知名跨國公司相繼被查出蘇丹紅,一時之間全國談紅色變。5月,雀巢奶粉碘含量超標。浙江省工商局公布的食品抽檢報告中爆出,雀巢奶粉碘超標。在經歷了消極應對、公開道歉、只換不退之后,雀巢中國有限公司終于低頭辦理消費者的退貨要求。
6月,光明回奶事件。河南電視臺播出一則消息稱光明乳業鄭州子公司將過期奶回爐并用于銷售,光明乳業王佳芬對媒體否認加工過期奶,但承認其管理存在疏漏,并道出“乳品廠都有回奶罐”的內幕,這一言論迅速遭到同行反斥,但卻加速了國務院制定政策規范復原乳的使用。
6月,哈根達斯臟廚房事件。深圳市質量技術監督局查處了一個無牌無證的地下作坊向深圳哈根達斯全部5家經營店提供冰激凌蛋糕,哈根達斯隨后承認管理上有漏洞,并在全國范圍內展開公關,幸好其在上海、北京的分店經查并未出現相同情況。
7月,啤酒甲醛風波。國內媒體報道國產啤酒含有致病成分甲醛后,日本、韓國迅速作出反應。國家質檢總局迅速抽檢后表明,國內生產的啤酒甲醛含量是符合國家和世界衛生組織有關規定的,廣大消費者可以放心飲用。
7月,孔雀石綠現身水產。被水產行業禁用的孔雀石綠在英國的有機鮭魚體內被發現,隨后農業部在全國范圍抽查,也發現一些水產品中含有孔雀石綠,從而影響到我國水產品的對外出口。
7月,三鹿爆出“早產奶”。三鹿被查出超前標注生產日期的酸牛奶,三鹿方面表示,產品生產日期標注不存在任何問題,而是因為企業管理上的一些疏忽。伊利、光明、三鹿紛紛爆出早產奶,引發了消費者對行業的信任,業內專家也急忙為早產奶正身,稱質量并無問題。
9月,小“果凍”殺人。湖南7歲女孩吃果凍窒息而死,引起了消費者和業界對果凍直徑的大討論,隨后,中國首個果凍強制性國家標準出臺,標準對果凍的尺寸做了新的要求。
2006年重大食品安全事件:
6月,福壽螺事件。
7月,湖北武漢人造蜂蜜事件。
8月,浙江毒豬油事件。
8月,南京“口水油”沸騰魚事件。
9月,豬肉“瘦肉精”中毒事件。10月,大閘蟹致癌。后來證實為臺灣夸大其詞,國家質檢總局對外表示,今年以來,內地大閘蟹出口743噸,沒有發生質量衛生問題。
11月,“蘇丹紅”鴨蛋事件。
11月,“嗑藥”多寶魚事件。
11月,有毒桂花魚,含孔雀石綠。
2007年重大食品安全事件:
4月,吉百利巧克力受沙門氏菌污染事件。
6月,依云礦泉水細菌超標事件12月,梅林午餐肉罐頭藥物殘留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