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對待油價創新高 我們需要再敏感些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06日 15:48 新浪財經
邱 林 繼7月31日創出歷史新高的收盤價后,紐約市場原油期貨價格于8月1日再創盤中價新高。1日,紐約市場輕質原油期貨價格盤中價達到78.77美元,打破了去年7月創下的78.40美元的歷史最高紀錄,但收盤價低于前一天。就在前一天,原油期貨收盤價格也刷新了歷史紀錄。(8月5日《人民日報海外版》) 分析人士認為,2003年國際石油市場平均價格是28.4美元,2004年漲至41.47美元,2006年更達到59.76美元,三年上漲110.42%。國際油價持續攀升,反映了石油資源儲量有限和全球消耗量不斷增加之間的矛盾。據推測,如果按照當前的速度,地球上的石油資源還可供開采90年左右,甚至有專家認為僅夠40年。為應對石油資源將要到來的必然性枯竭,各國有必要提前做好準備,迎接“石油后”時代的到來。 這并不是危言聳聽的觀點。由于油價的持續攀升,對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使我國能源安全面臨極大的考驗。對此,我們需要再敏感些,甚至產生危機意識。有數據顯示,近10年來,我國的石油產量年均增長率只有1.8%,但石油消費增長率穩定保持在6%以上,由此形成了石油供給的巨大缺口。國際能源機構預測,我國2005年、2010年和2015年原油缺口將分別為1.5億噸、1.8億噸和2億噸。2010年我國石油需求將有一半依賴進口(實際上今年內就將達到50%),而到2020年該比例將達60%。 我國石油需求的大幅度上升,是我國進入到重化工業階段的標志。從1990至2005年各行業消費石油總量看,我國石油主要消費在工業部門,其次是交通運輸業、農業、商業和生活消費等部門。其中,工業石油消費占全國石油消費總量的比重一直保持在50%以上;交通運輸石油消費量僅次于工業,占25%左右;農、林、牧、漁、水利業石油消費占石油總消費量的比重在6.67%-9%之間;生活消費石油占石油消費總量的比重僅為6%左右。 在國際油價攀升的情況下,我國目前的產業結構呈現不合理狀態。發達國家石油消費經驗顯示,在第三產業成長為國民經濟主導產業以前的工業化過程中,石油消費量快速增長,石油消費量的總量水平迅速擴大;在完成工業化以后,石油消費在較高的總量水平上將以較低的增長率增長。由此預測,從現在起到2020年之前正是我國經濟完成工業化過程的關鍵時期,我國石油消費將處于迅速增長階段。 應當說,國內油價上漲是國際石油價格上漲所推動的,也是經濟高增長帶來的能源高消耗造成的,因為這種高增長又是重化工業的高增長推動的。吳敬璉先生一直在警告經濟重型化的危險,但我國經濟還是迅速走向重型化,沿海一些地區本來發展低能耗的加工服務業就很不錯,然而像溫州等城市卻也致力于推動重化工業發展。出現這種經濟增長模式有深刻的經濟原因,而至少從數字上看,這種增長模式確實可以在一定時期內實現經濟的高速增長。 例如我國與印度對比,就可以看出這種模式的優勢:1991年,我國與印度處于同一發展水平;2005年,我國的人均GDP達到1700美元,印度僅為700美元。但從另一個角度看,這種模式也帶來了一種畸形的經濟結構。過去15年我國經濟的高速增長大部分來自工業,工業占我國GDP的比例從42%上升到47%。而在印度,工業占GDP的比例基本穩定在28%,服務業在GDP中的比例則從1990年的41%上升到2005年的54%,我國的這個比例僅為40%。 據分析,如果按照發達國家過去走過的傳統工業化道路的能源消耗模式計算,從2000年至2020年中國實現GDP翻兩番,僅一次性能源消耗就將從13億噸至少增加到52億噸。另有數據顯示,2003年我國GDP增長為9.1%,占世界GDP增長總量的4%,但能源(含石油)消耗卻占到了世界總消耗量30%;我國增長1萬美元GDP所消耗的能源是美國的4倍,法國的7倍,日本的14倍。 事實證明,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導致消費結構升級,進而導致產業結構調整,經濟的發展需要由新的消費推動。實際上,國家有關部門已經意識到目前的經濟增長模式所遭遇到的資源瓶頸,并已采取措施試圖降低資源消耗率,引導企業在投資的時候避免觸及“雙高一資”項目,從而推動整個經濟走出粗放式增長的陷阱。這既有利于形成一個正常的經濟結構,也有利于緩解國際油價攀升對國內經濟造成的影響。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