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糧食安全任何時候都不能掉以輕心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20日 15:33 新浪財經
邱 林 今年以來,國家有關部門開始禁止國內企業用玉米制造乙醇,可是收效甚微。深加工企業用玉米制造乙醇,需求量巨大,國內市場供不應求的情況下,不少企業已經轉向國際市場。國務院經濟發展中心副主任程國強認為:“如果說我們的生物燃料產業大規模的發展的話,那就是國內的原料不能提供給它,而使很多發展生物燃料的企業的原料從國外進口,它的脆弱性就顯現出來了,對國家的糧食安全,對老百姓的生活影響是非常大的。”(7月20日中央電視臺) 隨著國內玉米加工乙醇規模的擴大,玉米的需求量也逐漸增加。2003年以前,我國每年都有800萬噸玉米出口,自2005年以來發生逆轉,開始由凈出口轉為純進口。2006年玉米進口6.5萬噸,是2005年玉米進口量的15.7倍。當然,我國玉米進口還處于初級階段,規模比其它糧食也要少。目前,我國雖然基本解決國民的吃飯問題,但從2004年起,我國已悄然進入了國際糧食凈進口國的行列,小麥、大豆等糧食進口量大增,且國內糧食仍處于求大于供的狀態。因此,糧食安全也時不時成為爭論的話題。 在去年的“兩會”期間,“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呼吁重視我國糧食安全問題,糧食連續幾年減產、國家儲備庫存和農民手中存糧減少,加上糧食消費需求的過量擴大,糧食將從結構性短缺轉為戰略性短缺,這再次為我國的糧食安全問題敲響了警鐘。例如我國玉米生產第一大省吉林,玉米的加工能力從2001年的280萬噸增加到2005年的750萬噸。按照目前的發展態勢,到“十一五”末期,吉林全省食用、庫存、畜牧業加上玉米加工乙醇產業消耗,每年共需玉米2500多萬噸,超出吉林玉米常年產量750萬噸。這部分缺口僅靠國內調擠幾無可能,必須從國外進口來達到平衡。 與科學家相比,經濟學家要樂觀得多。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一位經濟學家認為,糧食安全問題沒有一些人想象中的那么大。解決糧食安全的辦法就是讓市場發揮作用。為什么糧食不存在危機?只要市場在,就不愁買不到糧食。從全球范圍內看,糧食問題并不是供給不足,而是生產過剩。但現實情況讓我們不能輕言糧食安全無須擔憂。由于城市化進程的持續,由于道路和工業設施建設的增加,我國農用土地從 1996年起已減少670萬公頃。受人口增長、養殖業和加工業快速發展等方面的影響,我國糧食需求呈剛性增長。如2005年和2006年,我國糧食產需缺口275億斤和211億斤。 為此,我國只能通過國際市場來彌補國內糧食產需缺口。這使得我國近三年來呈凈進口格局。有關專家預測,將來我國不僅要進口小麥,還會大量進口大米、玉米和其他糧食產品。再過兩三年,預計將每年進口3000萬至5000萬噸糧食。從2006年開始,我國糧食進口關稅配額數量每年達2216萬噸。按國內糧食口徑,將配額折成原糧,則糧食進口配額數量達4107萬噸,相當于國內糧食消費總量的8至9%。如果全部進口到國內市場,將產生深刻的影響和帶來一定的風險。 我們并不反對用世界的眼光、開放的思維來解決糧食問題,但我國如果吃飯依賴國外,必將受制于人,只有立足國內,基本實現供需平衡,才能保證我們在風云變幻的國際糧食市場中始終處于主動地位。反之則亦然。今年以來,世界糧食價格上漲波及國內糧食價格,進而推動食品價格走高。1至5月,我國食品價格同比上漲6.8%,價格漲幅較大,其主要原因是糧食價格上漲并引發了肉、禽、蛋、油等相關食品價格上漲,肉禽及其制品價格上漲17.8%,鮮蛋價格上漲26.5%。而糧食價格上漲,除了國內部分糧食品種購銷環節出現失衡等因素外,國際糧食價格大幅上漲則是一個重要的推波助瀾因素。 從這一點分析,我國的糧食安全任何時候都不能掉以輕心!從長期發展來看,以大量進口糧食彌補國內產不足需的辦法,不可取,因為13億人口的吃飯問題不能靠大量進口解決。糧食自給自足仍是我們的既定方針,通過科技手段促進糧食生產和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糧食問題就可以基本解決。當然,我國的糧食沒有近憂,卻有遠慮。我們應該帶著深刻的憂患意識,懲治土地違法和污染行為,保護有限的耕地,不斷提高糧食產量和質量,確保我國的糧食安全萬無一失。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