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虧損國企為何一賣就賺錢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16日 08:10 大洋網-廣州日報
廖德凱 河北省紡織總公司整體國有股權在河北省產權交易中心掛牌公開轉讓,其資產評估結果為:資產總額179.94萬元,負債總額343.89萬元,凈資產-163.95萬元。經河北省政府國資委同意,轉讓底價確定為1元(7月15日《河北青年報》)。 在市場經濟中,經濟體的行為都是為追求經濟效益最大化。照此,對于有一元錢家底,卻欠下兩元外債的企業來說,理性的經濟人根本不可能接手,哪怕是“零轉讓”。然而,一個奇怪的現象卻是,許多宣布“資不抵債”的國企,卻總是有人愿意接手,而且最后往往做得挺紅火。 此類問題的最常規解釋是,這些企業只是經營或者資金短缺問題而導致虧損,其無形資產仍然相當優質。 但是,資不抵債的企業如果不是國資部門進行資產整合,最合理的辦法就是依法破產,而不是轉讓。之所以能轉讓出去,正說明其資產價值并沒有被真正評估出來。在資產評估準確的情況下,沒人會愿意拿錢買一身債務,當“冤大頭”。 近年來,許多國有“困難企業”的轉讓中,往往還是原經營者獲得產權,也還是這些人在經營管理。為何僅換了塊牌子,經營管理者不變,業績竟然天翻地覆?這其中有許多值得深思的地方,其中就有資產評估的問題。更不說是有人故意造成“爛攤子”,然后自己再通過“改制”受讓企業,再讓企業“重生”的情況了。國有資產的流失,首先就在于企業的資產狀況沒有被準確地評估。 國有企業“資不抵債”,各地熱衷于“轉讓”而不是正常的“破產”,從經濟角度分析就是一個反常現象;轉讓時限定國有企業和國有控股公司不能作為意向受讓方,也有干預企業自主經營的嫌疑。總之,一個個“資不抵債”企業,居然能順利地“轉讓”出去,這一幕幕“轉讓”的事實,實在讓人難有“君子之心”。 好在這次河北省紡織總公司的“轉讓”公開進行,這也讓我們能夠一窺究竟,是什么人愿意當這個“冤大頭”。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