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產經觀察 > 《會計師》2005 > 正文
 

會計師:中國企業海外并購擴張提速 應慎防風險(2)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3月31日 14:19 《會計師》雜志

  核心技術缺失之憂

  依靠廉價的勞動力,中國正在成為制造大國,無論在美國的紐約還是洛杉磯,或在比利時的布魯塞爾還是德國的法蘭克福,隨處可見貼有“MADE IN CHINA”標簽的商品。中國在低端市場的競爭力毋庸置疑。

  技術一向是中國企業的軟肋,落后的研發能力與中國的制造大國的地位很不相稱。由于沒有拿得出手的技術,即使規模很大的企業,也顯得底氣不足。據有關數據顯示,在中國近三年出口的高科技產品中,外國投資公司的產品占到了60%以上。這說明,中國目前正在淪為跨國公司的生產車間,只是跨國公司產品加工序列中微不足道的一環,中國離真正意義上的“世界工廠”還差得遠。

  由于缺乏自己的核心技術,大多數中國企業仍在低端市場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間,產品的競爭力遵循“以價取勝”的策略。但很多在發展到一定規模的企業會漸漸遇到尷尬局面,由于不能在技術上占據優勢,無法擺脫受制于人的局面。于是,掌握先進的核心技術是保持競爭力的惟一途徑,可由于技術開發的投入大、周期長、風險大,大多數企業對自己研發的信心不足。收購握有核心技術的企業成為縮小與國外公司技術差距的最佳途徑。

  2001年,浙江華立集團收購跨國公司飛利浦集團的CDMA業務,開啟了中國公司海外并購的序幕。這次事件的另一重大意義是,為中國企業獲取核心技術提供了新思維。

  京東方則通過成功收購現代公司的TFT-LCD業務為國內企業展示了一個完美案例。通過收購韓國現代公司的TFT-LCD業務,京東方獲得了液晶面板的技術水平第三代的生產線,經過后續開發后,達到了全球領先的第五代的水平。以這種途徑,京東方取得了直接進入國內顯示器高端領域和全球市場的通道。

  盡管成功的案例很多,但業內專家仍然認為,通過收購雖然可以獲得較為先進的技術,但難以獲得最為先進的技術,所以,對于國內企業來說,如果希冀通過并購能夠達到在一個行業技術領先的位置恐怕很難。另外,國內企業還應認真評估自己的消化能力,因為對于被并購企業來說,大多是在經營中遇到各種困難而無法運轉才出售,國內企業不能只看到對方的技術如何先進,還應關注其他問題,充分調研和獲取各種信息,以免信息不對稱造成收購成功但卻整合失敗。

  2002年以來,針對中國的反傾銷案例成倍增加,很多中國企業在遭受了反傾銷指控后被迫退出了傳統市場。先是DVD行業“國際聯盟”向中國企業索取專利費和長虹等彩電企業在遭受反傾銷指控后在美國受挫,后是溫州打火機在歐洲失意,雖然后者在經過漫長的斗爭后才勉強站穩腳跟,但仍為中國企業敲響了警鐘—-僅僅在低端市場徘徊,將難以擺脫受制于人的境地。惟有生產出世界領先的產品,培育出全球性的品牌,并打造中國自己的跨國公司,才能具備核心競爭力,才能把經營觸角真正拓展到世界各地。

  顯然,跨國公司的數量和實力已成為衡量一國經濟實力的重要指標,由于跨國公司的舞臺不局限于一國,而是在全球范圍內配置資源,它可以依靠自己的所有權優勢把原料產地、加工地和銷售地分散到各國各地,通過這種最佳組合,不僅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也可以分散跨國公司的經營和匯率風險。

  從日本和韓國經濟的崛起來看,無不與其培養出稱雄世界的跨國公司有關。日本的豐田、松下等企業在1964年日本奧運會后進入世界市場,逐漸確立了在世界上的地位。日本的企業是通過購買和消化美國技術后來居上,在電子和汽車行業具備了和美國企業叫板的實力,甚至一度把美國公司逼得十分狼狽。

  而韓國的現代、大宇、三星等公司則是在80年代末期通過跨國并購進入世界市場,從而打造了韓國外向型經濟的平臺。當然,韓國的大宇也是由于盲目并購而最終導致破產,說明并購雖然可以迅速增強實力,但風險也不容小視。

  低廉的勞動力成本本是中國企業無可比擬的優勢,但跨國公司把生產線移到中國后,讓中國企業的這種優勢已經蕩然無存。已經具備了一定實力的中國企業在咄咄逼人的跨國公司面前顯得仍很弱小,為了生存和扭轉被動局面,實現從低端市場向高端市場的跨越,只能走出國門,利用國外的先進技術和我國廉價的勞動力相結合,實現優勢互補。

[上一頁] [1] [2] [3] [4] [5] [下一頁]


點擊此處查詢全部海外并購新聞 全部海外擴張新聞




評論】【談股論金】【推薦】【 】【打印】【下載點點通】【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
繽 紛 專 題
春意融融
綠色春天身臨其境
水藍幸福
海螺愛情精彩圖片
請輸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專題 繽紛俱樂部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