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逐同業競爭時代 長三角珠三角誰更具發展潛力(3)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2月23日 15:13 《全球財經觀察》 | |||||||||
珠三角的產業整合 當長三角的城市群集體奮力轉型為現代制造業基地時,珠三角的產業布局也在悄悄轉變。珠三角目前有三個概念,一個是“小珠三角”,由廣州、深圳、佛山、珠海、東莞、中山、惠州、江門、肇慶等9個城市組成,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廣東珠三角;另一個是“大珠三角
不管現在的珠三角是哪個概念,龍頭城市是廣州抑或深圳,珠三角區域的產業布局變化軌跡卻清晰可見。珠江東岸承接了香港制造業向內地的擴散,加上了1990年代后中國臺灣等地區IT產業的轉移,形成了目前的輕型制造業基礎,并已完全加入跨國公司供應鏈,成為其水平生產體系的重要一環。珠江西岸早期的發展則以鄉鎮企業引進技術設備、內生性集聚和進口替代為主,主要面向國內市場。 珠三角的整體結構以輕型制造業為主體,曾經適應當時中國的市場需求。因小珠三角完全位于廣東省境內,屬于單一的行政區劃,經濟活動主要由市場力量自動調節,珠三角乃至廣東省的工業在短短10年內由貧乏躍居全國前列。 但是,在短缺經濟結束后,珠三角西部地區的發展卻一度低迷。尤其是當長三角的人文素質和人才儲備的優勢顯現,企業出于自身產業升級和進一步貼近國內市場的需求,而紛紛外遷至長三角時,廣東省政府開始著急了。長三角、環渤海經濟圈這兩個競爭對手不會等著珠三角的產業結構內生性的升級,上海、江浙政府強勢干預的效果更令廣東省政府覺得有必要重新調整珠三角的產業布局。 2003年6月29日,《內地與香港關于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CEPA)于香港正式簽訂。粵港一同表示以廣州為中心的廣東要發展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制造業基地之一,香港要發展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以現代物流業和金融業為主的服務業中心之一,形成新型的“前店后廠”關系,實現香港物流業,澳門娛樂業和珠三角制造業的整合。 廣東省經貿委經濟運行處的相關人員更是進一步肯定了珠三角發展現代制造業的產業方向,以廣州為例,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電子信息制造業和石油化工制造業將成為廣州市三大支柱產業,同時布局汽車制造、電信設備業、新材料等七大重點行業,通過結構調整,迅速提升廣州的工業地位。 隨著本田、豐田、東風日產以及其他汽車的相繼投產,廣州已成為國內又一重要的汽車生產基地。長三角的產業同構現象,同樣出現在珠三角。 “珠三角各地似乎都認識到產業升級的重要性,都把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提到本地長遠目標規劃上來。但各地的定位又都雷同,都是什么國際化、世界性,都是中心城市,實際上定位都很模糊。深圳要搞硅谷,廣州也要搞硅谷。”中山大學城市與規劃研究室主任、廣東省人大常委閻小培說。 目前,珠三角集中了6個國家級、3個省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2個國家級軟件園、12個國家“863”成果轉化基地和1個國家級的大學科技園。而高新技術產業和先進適用技術制造業正是現代制造業的兩大類。 閻小培對珠三角的產業升級并不樂觀,外資包括港資進入珠三角的大都是低端制造業,外資來珠三角是以利潤為目的的,小制造業基本不會有技術創新的要求。20年來,珠三角的勞動力成本一直都是500元,中國簡單勞動力的無限供給,也給低端制造業不升級提供了可能。 珠三角的遺憾是,缺少了技術、資本密集型企業的發展過程,按照經濟規律,沒有這個階段,是無法進行產業升級的。 長三角與珠三角產業布局的調整方向趨向一致,當產業結構的發展潛力被看作是區域經濟的競爭優勢時,兩個地區選擇了同樣的產業結構,只是這條路并不好走,誰走得更快目前尚難下斷論。長三角內部的區域一體化并未成形,城市間的產業同構造成對資源的極力爭奪。當各地競相推出志在降低商務成本吸引外資的優惠政策時,人們似乎看到了20年前珠三角的影子。 珠三角用“泛珠三角”來解決缺地問題,借云、貴、川等8省之地作為引資籌碼。廣東省工商聯合會經濟部陳部長說,畢竟珠三角長期以來都是云、貴、川對外貿易的出海口,彼此間有一點經濟聯系。但企業的發展布局方向并不會遵循政府意愿。在廣東省工商聯合會接觸到的企業中,將產業在“泛珠三角”區域內進行轉移的只有少數,而且多是受到廣西鋁制業集聚效應吸引的相關企業。“泛珠三角”的優勢就是面積大,占全國面積的20.78%,人口的34.76%,這么廣闊的區域,有的是土地資源吸引投資。只是,行政區劃單一的小珠三角內,各地方政府的利益爭奪已如此激烈,囊括了9省的泛珠三角要形成一體化談何容易。 《全球財經觀察》系列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