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企業家:保險業合資公司栽樹 外資伙伴乘涼(3)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2月22日 15:19 《中國企業家》 | |||||||||
不可避免的獨資結局 受制于我國WTO協議規定,外資成立壽險公司必須先采取合資形式。但外資保險集團在與中方股東合資設立壽險公司時,往往要求中方股東在政策許可時,必須或優先向外方股東
這一條款透露出明顯的信息:外資保險集團進入中國市場以獲取中國保險市場的高增長高利潤,最重要的一個條件,是獲取中國保險業現有的和潛在的客戶信息。合資公司只是為其提供便利而暫時搭建的一個平臺。 而中方股東,絕大部分是國有控股的大型企業集團。他們在合資伊始就趕上中國壽險業超常規發展,據保險業內專家分析它們中有些企業以獲得不菲的財務收益為目的,有的企業則希望把握彌足珍貴的機會,一展進軍金融業的抱負。無論如何,這些國企共同的心理欲望都是獲得短期利潤,國有企業的領導人為了完成在任期內的利潤考核指標,一旦意識到合資壽險公司虧損期較長,中方股東就需要一個變現渠道。向外方以較高的價格轉讓股權就是一種較為理性的選擇。 合資壽險公司之間的競爭越來越激烈,外資在中國的生存本身也將成問題。除了友邦等少數外資企業取得了市場先機,大部分外資還將經歷殘酷的生存考驗。現在,合資公司都還未能擺脫初期虧損的命運。2003年合資壽險公司虧損40,507萬元,另外設立分支機構的友邦保險在華業務虧損額達到16,481萬元。壽險行業本來的規律就是先期必然產生一定的虧損,在成熟市場,壽險業務本身是虧損的,經營壽險取得盈利需要積累多年保費及投資收益。成立合資壽險公司,對外資也僅僅相當于在極具成長性的中國市場進行了一筆風險投資。 絕大部分合資的中方在最初很長的一段時間內都不會看到任何投資回報,有限的資本金甚至可能很快就會消磨殆盡,到時中方恐怕會很樂于將手中的股份保本賣出,更何況還可能根據預定的出售價格條款獲得一定的投資回報。壽險業務本身漫長的培育期正是外資將合資公司轉為獨資的最佳機會。同時隨著WTO進程,外資也將獲得設立獨資公司的資格,中資即便不愿意放棄合資股東身份,也可能受到外資設立的獨資公司在市場上的威脅,因而被迫放棄的可能性依然很大。在變身獨資公司后,外資之間的角力依然會十分激烈,而中資在保險市場中的地位將大大削弱。 保監會對此一籌莫展。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的有關專家認為,保監會盡力安插進合資壽險公司的中方股東,最終都會幾乎顆粒無收地出售股份,外資巨頭通過合資的形式進入中國市場,在培育期適應市場后,很可能會對曾經依靠的中方伙伴過河拆橋,開始真正獨自啟航,并掘取中國壽險市場的更大份額。外界則普遍認定,如今醉心于壽險合資的大國企,注定了難以分享中國壽險業的豐收果實。 對于保監會而言,似乎對外資假手大國企攫取中國壽險市場的野心也束手無策,如今的政策性保護措施不過也是徒勞,與直接放外資壽險巨頭入市并無二致。另有專家認為,保監會應該能做的一方面是延緩外資進入的節奏;另一方面,是對內資應該有更大程度的開放和培育。但是,事實卻并不如此。例如,目前允許合資保險公司的中外股東均可持股50%,而內資保險公司對股東持股反而有嚴格的政策規定(單一股東持股比率不能超過10%),該專家認為,這便是對內資的一種歧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