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中國國資十大焦點(4)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1月31日 11:23 《上海國資》 | |||||||||
“國企老總一年拿多少錢?”對這早已超出衡量老總自身價值考量范疇而逐漸成為牽動社會各界神經的高度敏感問題,2004年,深圳又有大膽嘗試:將股權激勵的長效經營機制與年薪制結合起來,選定賽格集團、國際信托公司、機場集團、鹽田港集團等13家有代表性的大型國有企業先期試行。
根據《深圳市屬國有企業建立經營者長效激勵機制的指導意見(試行)》,產權單位可選擇增值獎股、直接購股、虛擬股份、分紅權、股份期權等方式作為對企業經營者的長效激勵。經營者所得權益由控股股東統一托管、分戶管理,任期內不得轉讓;除分紅外,其它權益均可繼承;對經營者的激勵上不封頂。 據介紹,增值獎股指在企業凈資產收益率超過預定目標時,在扣除非經營收入后超出目標以上的部分,分檔按遞增比例、按當期每股凈資產的價格折算成企業股份獎勵給經營者。直接購股指經營者在任期內可按當期凈資產價格或一次性或分期付款購買本企業股份。虛擬股份指經營者完成經營目標所獲得的獎勵按當期每股凈資產的價格折算成虛擬股份,經營者依此享受分紅和股份增值收益,并可在適當時機將其所有的虛擬股份轉為等量實股。分紅權指經營者完成經營目標時可獲得一定數量的分紅權,分紅可逐年累積。 深圳國企老總薪酬改革近年來每年都有大動作。2003年率先試行年薪制,年薪制獎罰分明,激勵效果顯著,有效克服了企業經營者自定自發薪酬、管資產和管分配脫節、薪酬與效益不掛鉤、工資能高不能低、能增不能減、工資獎金普遍失控等長年困擾國企改革的難題。長效激勵機制顯然是使激勵制約機制更科學化的嘗試,著眼點在于更有效促使經營者行為長期化。 面對層出不窮的“窮廟富方丈(貪污)”和“富廟窮方丈(低薪)”現象,誰都明白,類似這樣意在真正轉換國企經營機制的探索,借鑒意義有多大。目光長遠些的學者專家還從制度上量化企業家價值的本意上讀出了“降低企業家腐敗的成本和風險”的內涵,而這顯然又是一篇功力深厚的大文章。 多年得風氣之先、引領改革潮流的深圳,在國企老總薪酬改革上,又占得了領先地位,這片改革熱土果然還是壯懷激烈。 中航油事件敲響國企管治警鐘 2004年11月底,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總裁陳久霖因違規越權炒作原油期貨巨虧5.54億美元成了中國的尼克·李森,一個被譽為走出去棋盤上“過河尖兵”的明星國企在中央大力支持國企實施“走出去”戰略的當口,在國內鼓勵以金融衍生工具創新發展資本市場的關鍵時刻跌落破產邊緣。 從2003年起,陳久霖擅自開始從事石油衍生品期權交易,但直到陳被新加坡警方拘捕時的一年多時間里,虧損一直沒被發覺。據透露,中航油東窗事發前,已有內部人士對中航油的高經營風險提出預警,但陳久霖置之不理。 “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誰該對這個結果負責?國資委監事會主席季曉南的說法是,中航油海外失利的關鍵在于企業產權代表缺位,監管的有效性和產權代表的缺失。媒體評論則認為中航油事件的根本原因在于國有企業存在嚴重的財產權利名義所有人和財產權利實際控制人問題,致使國家對國有企業和國有企業內部的監管制度失靈。 作為在新加坡上市的國有控股企業,身處多重體制的交接點,要面向市場采購而又壟斷航油的進口業務,還要面對中新兩套規則制約,但事實證明,兩套規則基本沒有發生效力,公司基本成了陳一人的“天下”。中國航油集團公司曾向公司派出黨委書記和財務經理,但陳久霖以各種理由將集團公司派出的財務經理兩次換掉。黨委書記在新加坡兩年多,竟然一直不知道總經理從事場外期貨投機交易。 在反思、檢討“中航油事件”教訓的多種聲音中,在大型國有企業內外部建立起預算監管制度,以有效克服財產權利名義所有人和實際控制人問題,并通過這一制度來深化包括產權制度在內的國有企業改革的呼聲日益強烈。 “中航油丑聞”被揭出來的一個細節發人深省,陳久霖根本不擔心法律責任:“如果國家出手,危機挺過去甚至賺了錢,為什么還要披露呢?”支撐他這一理念的正是長久以來形成的隱形力量:陳堅信自己應當得到國家輸血的“充分”理由是因為“中航油(新加坡)是海外中資企業的一面旗幟”,而來自學界、商界和政界的許多聲音也印證了陳久霖的判斷。典型的說法是:“如果這樣的企業都得不到保護和支持,還有誰能走出去?”國資委的最終決定使這種愿望落了空,但這種思維還有相當市場。 只要這種思維定勢不變,實在很難避免什么時候會突然爆出“中航油”第二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