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必須進行新的金融整頓
受美聯儲開始削減量化寬松政策的影響,新興市場正在遭遇資本流出。貨幣貶值首當其沖,印度盧比對美元的匯價,今年以來累計跌幅超過20%。印度并不孤獨,泰銖、印尼盾、土耳其里拉都遭遇了大幅貶值。
新興市場的動蕩已然開始,并有不斷加劇的趨勢。似曾相識的景象是,1994年至1995年的墨西哥危機、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和1998年俄羅斯危機之前,皆因美國的貨幣政策經歷了一個轉折點。流入新興市場的投機資金造就了高杠桿的投資和消費繁榮,而當熱錢耗盡后這一切都土崩瓦解。
資本外流的破壞性已經顯現,金融危機會不會卷土重來?對中國的影響有多大?中國的金融改革如何把握時機與風險?9月1日,在“第二屆全球浙商高峰論壇”期間,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前委員、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接受了南方日報專訪。
●南方日報記者 龍金光 實習生 黃龍
部分新興市場國家或將面臨金融危機
這次的金融危機將會是比較局部的。對中國經濟來說,所受的影響是間接的。
南方日報:5月以來,在美聯儲退出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影響下,新興經濟體出現經濟減速,資本撤離,貨幣貶值,股市跳水。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會不會卷土重來?
李稻葵[微博]:我認為亞洲金融危機可能卷土重來,我一直在預測這個事情,道理是發達國家,尤其是美國,每當它的貨幣政策收縮的時候,那些依賴美國資金流入以提供消費和投資資金的經濟體將面臨痛苦的調整,經濟基本面不好的新興市場國家都會面臨金融危機的挑戰。
當今的主要問題集中在印度和巴西,土耳其也會步其后塵。以印度為例,其面臨經常賬戶赤字和財政赤字的“雙赤字”危機,加上經濟增速持續下滑,首當其沖地成為了全球投資者的拋售目標。
但這一輪的沖擊與1997年相比會有一點不同。這次的金融危機將會是比較局部的,不像1997年發生金融危機那樣曠日持久;沖擊在于匯率會貶值,國內的金融體系會受到影響,因為資金撤出,很多企業得不到資金,貸款會收縮,經濟會出現衰退。受影響的程度會比1997年發生的金融危機低一點。因為經歷了那輪金融危機之后,全球的貨幣政策掌管者,還有各國的首腦都比較認同一個理念,就是在金融危機來臨之時,要救火,而不是收縮。此外,應對危機的能力也提升了,在外匯儲備上,各國之間包括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微博]比上一輪的金融危機更有準備。
中國將會在新興市場國家之中形成一個中流砥柱的作用,所以中國能頂住。
南方日報:如果發生金融危機,對中國的影響有多大?
李稻葵:對中國經濟來說,所受的影響是間接的。因為印度和巴西等國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他們對我國產品的需求會下降,這個影響是第二輪打擊,比直接影響小很多。
中國經濟不受直接沖擊的原因是,我們的貨幣是擴張的,信貸充足,因此國際形勢稍微冷一點,對我們的沖擊影響不像以前那么大。
此外,今天我們對外依存度大幅度下降,我們的外貿順差僅僅占到GDP的2%不到,說明中國經濟對外依存度比2008年低很多了,再加上中國經濟本身是一個資金、外匯儲備相對充足的大經濟體,所以當外部的貨幣形勢有所收縮時,我們不會受太大影響。
南方日報:目前中國的經濟與金融局面,無論是生產過剩還是資產泡沫方面,都初步具備發生金融危機的基本條件,其中制造業產能過剩、地產泡沫以及地方政府債務問題是焦點。我國自身發生金融危機概率有多大?
李稻葵:如果我們繼續擴張,對地方債務不整頓,銀行的不良信貸不予處理,房地產繼續價格上漲,那么若干年后,有可能出現大規模的經濟衰退、金融危機,但這種可能性很小,因為現在學者、政府的決策人員都形成了共識,認為中國經濟必須要調整,必須要推動改革,已經有了非常明確的認識。
中國整體資金充足但需重視質量
迅速出臺一攬子改革措施,是解決當前宏觀經濟增速放緩以及金融資金問題的唯一正確應對方式。
南方日報:今年上半年,人民幣的外匯占款持續減少,這對于貨幣政策的選擇來說,贏得了一定的空間。但發生在今年6月的流動性不足,中央銀行遲遲不介入,這意味著宏觀政策有哪些方面的調整?
李稻葵:央行的天職是維護市場的穩定,但是不會一味的姑息,不會一味的去挽救由于銀行自身經營不善、風險控制不力帶來的一些后果,有關的商業銀行必須要付出一點代價。
南方日報:6月底出現流動性不足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對我們的啟示是什么呢?
李稻葵:根本原因是當前的中國經濟發展模式面臨較大挑戰,實體經濟出現冰火兩重天的罕見格局。冰指的是民營經濟體找不到投資方向,投資無門,轉而把大量的現金投資于金融體系和理財產品,導致了金融體系信用盲目擴張。而另一方面,新上任的地方官員卻干勁沖天,對項目融資表現了較大的熱情,他們在積極謀劃新一輪的經濟增長。而地方政府所能直接影響的經濟活動,絕大部分是與國有企業緊密相關的一大批投資項目,他們所依賴的融資渠道主要是正規的金融中介機構,包括銀行、信托、債券市場等。在當前冰火兩重天的境地下,包括銀行貸款在內的社會融資總額迅速上漲,更火上澆油的是,因為宏觀經濟在減速,大量企業開工率下降,產能利用率下降,這又反過來使得相關企業難以償還以前的貸款。這種情況下,銀行等其他金融中介機構比實體經濟還要著急,它們必須要用新貸款覆蓋已經到期、不能償還的舊貸款,掩蓋幾年前的不良貸款的漏洞。
流動性不足給我們的啟示是,盡管中國整體的資金是充足的,但是它告訴我們,資金充足的環境不等于銀行體系是很穩健的,最后使得該需要資金的地方得不到資金,所以這件事情告訴我們一定要重視金融資產的質量,也說明必須要進行新的金融整頓。
南方日報:必須要進行新的金融整頓,具體如何著手呢?
李稻葵:迅速出臺一攬子改革措施,是解決當前宏觀經濟增速放緩以及金融資金問題的唯一正確應對方式。這一攬子改革重組方針應該包括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要進行整頓。要把過去金融危機形成的呆賬整理清楚,這個若不整理清楚,好錢壞錢混合在一塊,很難推進改革。
要利率市場化。逐步讓銀行控制自己的風險,在存款方面逐步放開對利率的限制,讓銀行真正成為金融主體,沒有利率市場化,很多貨幣政策的渠道都難以發揮作用,人民幣很難形成國際貨幣,金融資產的配備都會出現低效率的情況。
資本賬戶的逐步放開。現在是大量的資金聚集在國內的金融體系里面,一方面帶來老百姓投資回報率很低,包括股市;由于資金成本太低,投資效率低。
推行資產證券化。現在銀行表面上看起來很風光,利潤很高,但目前銀行的商業模式不可持續,為什么呢?因為銀行缺錢,擁有大量的存款,但自有資金不夠。怎么辦?就要把銀行手中一部分高質量的貸款項目把它送到債券市場,在債券市場由單個的、分散的投資者用現金把它買下來,把現金還給銀行,這樣銀行的資金循環就形成了。銀行把一部分好資產送到債券市場,債券市場給現金,銀行拿回來之后補充資本金,有了資本金再去尋找好的項目。在上星期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已經做出推行資產證券化的決定,并表示要加快進行。
有序推進資本賬戶開放
這是打開中國宏觀迷局的一把鑰匙,可以大大緩解人民幣升值壓力。
南方日報:事實上,利率市場化在加速。近期的改革步驟包括,貸款利率的下限在去年6月和7月連續兩次擴大至基準利率0.7倍的基礎上,有望完全放開;放開貼現利率限制;放松農信社目前貸款利率2.3倍的上限。怎么看待進一步改革的時機和其中的風險?
李稻葵:利率市場化風險就是,擔心一部分的銀行不顧長遠的盈利和風險,一味的抬高存款利率,以高息來攬存,從而讓它資金的成本太高,未來的風險會過大。
推行利率市場化,最有可能還是分步,分產品、分金融機構的類型來逐步放開存款利率,大型機構可能會適當放開一點,小型機構會謹慎一點,短期利率會先放一點,長期利率慢慢地放,實際上,未來一到兩年,逐步在退出,利率市場慢慢成熟。存款保險制度跟這件事,我個人觀點覺得相對比較獨立,利率市場化主要保護的是銀行的利潤,存款保險機制主要是穩定存款的利息,主要意義在于讓一部分存款者意識到是有風險的。
南方日報:目前對資本賬戶開放,存很大的爭議,你怎么看待這個問題?
李稻葵:有序推進資本賬戶開放,是打開中國宏觀迷局的一把鑰匙。首先,資本賬戶有序開放,可以大大緩解人民幣升值壓力。這是因為,在外匯市場上,我們就會形成一個有進有出的雙向流動局面,而不是今天大量資金涌入而沒有資金流出的單方面升值的壓力。
可以推動人民幣有序地轉換成外幣出國,使得人民幣基礎貨幣存量有所下降,從而最終使得中國能夠實現貨幣存量與GDP之比逐漸下降的經濟軟著陸的進程。
可以大大緩解房價不斷上漲的壓力。其原因是讓中國的儲蓄者能夠在全球范圍內尋求投資的方向,而不是像今天一樣僅僅局限在國內,眼光過多地注重于房地產市場。中國境內房地產價格居高不下、久調未果的局面,最終將會由此得到解決。
可以為百姓創造更多的投資機會,是民生之舉。中國經濟基本的問題是產品市場產能過剩,需求不足,與此對應的是,金融市場高質量的產品極為匱乏,資金大量積聚于銀行體系。而縱觀國際市場,大量跨國公司的利潤來自中國,它們的股票和債券市值不斷提高,中國百姓眼睜睜看著中國經濟“肥水流入外人田”,卻投資無門。資本賬戶有序開放恰恰是破解這一困境的關鍵一步。
南方日報:目前,對資本賬戶開放的擔憂主要還有哪些?
李稻葵:我們先回顧資本賬戶不開放的基本歷史。過去30年,資本賬戶的封閉是穩定宏觀經濟重要的秘密武器。由于資本賬戶不開放,使得大量資金、儲蓄聚集在中國經濟內部,再加上國家對商業銀行的高度控制,使得大量儲蓄集聚在商業銀行內。商業銀行受到大量行政干預,其資金被以很低的貸款成本用于補貼那些經營不善的國有企業,使其不成為國家財政的包袱。同時,也正是通過持續壓低貸款和存款利率,使得商業銀行能夠獲得比較大的存貸利率差,從而獲得穩定的利潤,這種穩定的利潤又反過來補貼了貸款不力的商業銀行。這一系列運作的本質就是用高儲蓄掩蓋了國家財政潛在的赤字,穩定了社會各界的預期。這就是中國改革頭30年宏觀經濟持續穩定、通脹在大多數年份不超過10%的最大秘密。
但今天的情況與當年完全不同。當前,中國經濟的基本格局是生產能力完全過剩,總需求相對不足,社會儲蓄過剩。在這種形勢下,對中國的金融體系必須要有新的考慮。
提出反對意見者,其主要的理由是,如果資本賬戶打開,就很有可能形成資金大量出走的局面,這會對中國的資產市場帶來巨大沖擊,中國的銀行體系也會出現擠兌的風潮。
但上述問題有解決方案。比如說,在一個月內出現了3000億乃至5000億美元的兌換規模,國家就可以規定,每一個銀行賬戶的兌換上限為1萬美元。而相關的對外投資的審批,也要有一定的放緩。通過這種方式,可以逐步逆轉資金大規模外逃的期望與趨勢。
化解“貨幣堰塞湖”須大力發展債券市場
要改變當前貨幣存量居高不下的局面,必須改變中國的金融結構。具體來說,必須大力發展債券市場以及股市。
南方日報:總體來說,中國的外匯儲備還在持續增加,這對我們貨幣政策的壓力還是很大的。比如說,貨幣存量早已突破了百萬億元,對內我們的總資產只有50多萬億元,會不會成為潛在威脅?
李稻葵:中國近100萬億元的貨幣存量中,近30%由央行的存款準備金以及銀監會的各種監管政策鎖定,也就是說,約30萬億元不能直接轉換為對產品和資產的購買力;余下的近70%則存在于銀行系統,成為真正的流動性。而這70萬億元中,大約30萬億元是居民存款,剩下的40萬億元是企業和機構存款。中國經濟中實際的產品和服務供應量,根據名義GDP計算約為50萬億元,所以,居民存款約能夠購買其中的60%;而中國商品房一年的銷售額為5萬億元,以50%的按揭率來計算,就是居民存款能支撐12倍的年均房地產銷售量;而30萬億元的人民幣存款折算成美元,大概為5萬億美元,遠遠超過央行所保有的3.3萬億美元外匯儲備。規模如此龐大的貨幣存量,無疑是一種潛在的威脅。
南方日報:我們應該如何化解“貨幣堰塞湖”的潛在威脅?
李稻葵:高企的廣義貨幣存量蘊含的風險,必須通過改革體制的方式加以解決。要改變當前貨幣存量居高不下的局面,必須改變中國的金融結構,改變商業銀行貸款作為企業外部融資核心來源的地位。具體來說,必須大力發展債券市場以及股市。
特別需要提及的是債券市場。當企業越來越多地從債券市場融資,那么,銀行貸款的數量就會減少,貸款量減少之后,存款量也會減少。從另一方面講,當企業越來越多地從債券市場融資的時候,居民也會將越來越多的儲蓄轉向債券市場。
那么,中國的金融結構應當怎么改?關鍵的一條,也是我反復提及的一個觀點,那就是要實行資產證券化,要把銀行的一部分資產打包,轉為債券市場的債券產品,讓居民把銀行存款取出來去購買這些債券產品,通過這種方式讓貨幣存量逐步下降。特別要強調的是,這種資產證券化對于銀行的健康發展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