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訊 3月13日,央行行長周小川在記者會上對百萬億貨幣供應引發的通脹擔憂進行回應稱,我國M2占GDP比重并非全球最高,而且占比高也不一定引發通脹,M2的總量和“堰塞湖”不是一回事。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孫立堅[微博]認為,M2占GDP比高是我國實體和虛擬經濟結構失衡的表現,M2總量高必然會加大堰塞湖爆發風險。
央行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月末我國廣義貨幣(M2)余額99.86萬億元,直逼百萬億大關。周小川介紹稱,中國的儲蓄率在全球來講相對比較高,因此,我國M2的比重是高的。M2的總量和“堰塞湖”不是一回事。對此觀點,孫立堅認為,M2高一定加大通脹風險。如果經濟增長和實際購買力不符,人們對國家貨幣控制能力信心不足,通脹預期加大,那么大量金融資本就會進入稀缺性資源,囤積炒作大宗商品、房地產,甚至是消費品,進而造成更大的通脹風險。
m2/GDP持高不下說明什么?孫立堅認為在中國,它反映出貨幣周轉速度偏低,金融為經濟服務的能力低下(即實體經濟“錢荒”、虛擬經濟“錢多”)的問題。未來投資只能依靠新增貨幣,但資產泡沫、通脹風險加劇。在日本,它反映出經濟不確定性所造成預防性儲蓄膨脹、金融資源閑置的問題,所以通縮加劇。這兩種狀態都是不好的,都很危險。
我國能不能控制M2的增長率?孫立堅對此表示擔憂,他認為在虛擬和實體經濟的結構失衡的情況下,資金很難進入實體經濟。而拉動新一輪增長的城鎮化建設需要貨幣支持,因此會逼著央行引發貨幣。同時,全球超量化寬松環境下,我國外匯占款增加,M2被動增加。這將進一步增加M2總量,加大通脹風險。
孫立堅建議國家必須支持實體經濟的發展,讓市場來創造GDP,而不是由政府來創造。要通過全面減稅來扶持企業發展,通過擴大就業改變產生購買力的方式,通過重視知識創造差異化產品把高端消費群體留在國內,從根本上解決通脹隱患。(戰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