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政府能不能成就大企業?小政府首先要成就的是大市場”
作者:遲福林,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
改革攻堅提了很多年,但重大改革不到位、甚至嚴重滯后仍是個客觀現實。當前,市場化改革能不能取得一些突破的決定性因素在于政府的轉型改革,轉型改革不徹底,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就很難捋順。
所以說,政府轉型是中國改革的重點和關鍵,并且成為改革頂層設計的重點和主題。“十八大”以后的改革,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政府的轉型改革。
“政府轉型取決于高層的決心”
從現實來看,政府的轉型與改革面臨的矛盾、問題很突出。首先,政府職能轉變不到位,尤其是增長主義政府的特點在這些年尤為突出。
其次,經濟總量導向,使中央和地方關系中面臨的矛盾問題突出。以房地產為例,它突出反映了中央、地方在經濟關系上的矛盾,不客氣地講,房地產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帶有中央調控地方的特點。
再次就是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不分,權力結構不合理。比如我們搞大部制改革,假如民航總局并入交通部,但事實上它們的職能轉變不是很清楚。大部制改革按照“十八大”精神也好,按照過去中央的部署也好,它實行的是行政范圍內的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既相互分離又相互制約,但事實上我們的大部制改革在形式上往前走了一步,而在行政范圍內的“三權分設”并沒有破題。
最后就是政府自身利益的問題突出,政府本來是公共利益的代表者,但在現行的體制下,在行業利益、部門利益、地方利益中,政府更傾向于其自身利益,而且這種傾向還有強化的趨勢。
因此,政府的轉型與改革,關鍵取決于最高決策層要不要下決心,或者說有多大的決心和魄力來推動這樣的改革。可以說,政府的轉型改革本身首先取決于政府對自身問題的判斷,這是個大前提。
政府轉型的核心問題是調整權力結構,我們講了三十多年的轉變職能,但轉來轉去并沒有轉得很好,這是為什么?在我看來,政府的行政權力結構嚴重不合理。以發改委為例,它應該對兩件事情負責:一個是國家的中長期規劃,它要確定規劃具有科學性和剛性約束。另一個是為國家的宏觀經濟政策服務。這兩件事做好了,對我們的宏觀經濟會起到重大的保障作用。但是現實是,除此之外,發改委不僅負責項目審批,還負責市場監管。
權力結構不合理是影響職能轉變的一個最重要的原因。然而,怎樣的權力結構才合理呢?我提了六個字:前兩個字是“放權”。該歸市場管的,政府要下放給市場,屬于社會管的,政府要下放給社會。
接下來兩個字是“分權”。不可能把所有的權力都集中到相關部門,也不可能把所有權力都集中到中央,就是部門和部門之間,中央和地方之間也要有個合理的分權,其中的執行權、監督權、決策權又是相互分離的。
最后兩個字是“限權”,限權最大的問題就是社會監督。我在總理面前也說了這話,只有把以權力約束權力與社會監督權力相結合,這種限權才會有效果。習近平也提出“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我理解至少有三層含義:第一層要把權力鎖到法律的籠子里,政府要依法辦事,不能超越法律之上;第二,要鎖到制度框架里去,不能超越職能;第三,要鎖到社會制約的籠子里去,讓社會監督權力,這樣才能使權力不被濫用。
啃掉四塊硬骨頭
當前,在政府轉型與改革問題上,有四個爭論非常突出,能否啃掉這四塊硬骨頭,是影響轉型成功與否的重中之重。
第一,是否承認我們有增長主義政府的傾向。北京PM2.5一出現,大家看到長期追求GDP的后果,看到增長主義政府帶給我們的嚴重后果。
增長主義政府以追求GDP增長速度為首要目標、以擴大投資規模為重要途徑、以土地批租和上重化工業項目為突出特點、以資源配置的行政控制和行政干預為主要手段。早在2004年我在南昌一次大會上演講,提出經濟建設型政府向公共服務型政府轉型。下來有個領導跟我講,老遲,政府不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那還叫政府嗎?如果政府不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政府吃哪碗飯?政府哪來的錢?所以大家都拼GDP,哪還管什么環境和資源?尤其在地方層面,在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成的背景下,政府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還是以公共服務為中心,這是個鮮明的矛盾。
第二,是政府主導還是市場主導?這些年一個突出的矛盾就是,政府主導的經濟增長方式特別突出,政府成為一個推動經濟發展的主體,上大項目、搞大投資、搞大國企、追求重化工業。這造成對民營經濟、私營經濟的排斥,所以某些領域的國進民退不可避免。然而,市場經濟下應該是市場起主導作用,市場主導了,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才能發揮;市場主導了,政府的作用才能夠明確,它的任務不是主導,而是服務。只有這樣,企業才能如魚得水,企業才能有活動的范圍。
第三,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到底是投資主導還是消費主導?面對歐美市場的變化,面對國內投資消費失衡的現狀,今天再堅持投資、出口主導的增長方式已經不行了,第一市場空間越來越小,第二造成嚴重的產能過剩,第三更扭曲了市場關系。所以,只有建立在消費基礎上的投資才是有效的投資。如前幾年的政府4萬億投資,雖然當時應對金融危機起到了明顯作用,提升了中國在全球的經濟地位,但這樣的投資存在問題,最大的問題不在于4萬億,而在于強化了政府主導的經濟增長方式,并且還企圖把這種增長方式常態化,一直延續到現在,這是問題所在。
為此,建議盡快制訂國家消費戰略規劃,并把提高消費率作為評價各級政府、尤其是中央和省級政府績效的重要約束性指標。要穩投資,更要通過改變“增長主義”政府傾向,優化投資結構。
第四個有爭論的,就是國有資本到底以公益性為重點還是以競爭性為重點?毫無疑問,既然是國有資本,它也要追求效益,但是它的效益重點取決于服務全社會對它的需求。今天,老百姓對公共產品的需求增大了,如保障性住房,國有資本要不要成為這里投資的主力軍?養老保險基金,現在缺口有人說有2萬億,有的人說更高,這部分資金要從哪里來?應該從國有資本的收支分紅中來,提高它的收支分紅比例,或者把一部分國有資本納入到養老保障基金里去,才有可能補充這個缺口。
小政府首先要成就大市場
這些年,企業對政府的期望也在逐漸變化。改革開放初期、中期,企業更多希望得到政府的直接支持,而現在更多的是需要政府的服務。跟前些年相比,總體來說,現在發展環境方面的矛盾問題最為突出,辦事難、效率低、成本高、風險大,成了企業今天面對的大問題。不少企業家反映,現在跟一些官員打交道,不給錢不辦事,給了錢還容易出問題。就是說,在尋租腐敗比較突出的背景下,企業的發展環境矛盾問題比以前要突出得多、復雜得多、也深刻得多。
現在,我感覺到企業的呼吁有幾方面:
第一,希望有個好的競爭環境。現在競爭受到行政主導、官員利益左右的因素仍然比較多,很多競爭,表面上是招標,可招標里面都有貓膩。所以,一定要公開、透明。企業寧肯多花點兒錢,也希望有個有效、公開的透明機制,形成一個真正的競爭環境,這是企業最大的期望。
第二,企業成本太重、稅賦太高,尤其是實體經濟、制造業,成本不斷上升,稅賦水平太高,有些不堪重負。
第三,財產權保護。我曾經跟中央領導講,最近幾年,部分民營企業家投資移民的問題比較突出,而且有增大的趨勢。為什么?原因很多,但重要的是我們對民營、私營經濟財產權的保護不夠,缺乏相關的制度與法律保障。企業家太不放心了,這是導致資本外流的重要原因。
第四,提高政府辦事效率。尋租腐敗的直接后果就是辦事環境越來越差,該辦的不辦,不該拖的一再拖延。從數量上看,審批在減少,事實上辦事越來越難了,辦一件事需要花費太長時間,企業家的精力太多耗費在和政府打交道上。
因此,企業需要什么樣的政府,簡言之,就是公共服務型政府。
中國搞了35年的改革開放,到今天我們競爭的市場環境初步形成,但是平等競爭的市場環境仍然面臨很多矛盾問題。首先就是行業壟斷問題比較突出,第二就是資源配置上的行政特點比較突出,像土地資源、資金等,這些方面行政主導的特點都比較突出,有些要素價格到現在還沒有市場化。
而政府的作用就在于制定市場規則,維護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今天對我們來說,壟斷行業的改革,國有資本的戰略性調整,公共資源的市場配置,要素價格的市場化,這些改革尚不到位,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應該說還相當不完善,需要在這四個方面改革上下很大工夫。
那么,小政府能不能成就大企業?小政府首先要成就的是大市場,我們講政府是個有效的政府,但政府和市場比總是小的,市場是大的,小政府要成就大市場。對于企業來說,不管政府大小,它一定要是個有效率的政府,是個廉潔的政府,是個有責任的政府,是個法治的政府。只有這樣,政府才能夠培育、完善、保護一個好的市場。
(本刊記者周夫榮采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