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普天之下 莫非國土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12日 12:04 經濟觀察報
熊培云 資深媒體人 “2007中國地交會”日前在北京召開,“土地”話題一再受到關注。如何改革現有土地制度,成為會上會下人們討論的焦點。 土地問題左右著中國的歷史,也將深刻影響未來中國的發展前景!段餀喾ā返念C布,大小產權的爭論,房產與地產的脫節,讓人們將目光從“普天之下,莫非國土”投向對自己私有產權的保護。 應該說,從“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到“普天之下,莫非國土”,這是中國歷史發展的一個大脈絡。然而,在民權日益覺醒的今天,主體虛置的“國土”,也并未能全然滿足人們對“公民之土”的信仰以及現實的需要。 古語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為了使其統治具有先驗的合法性,國王創造了“天”,并且自封“天子”,從而可以權傾“普天之下”的土地。當天下的土地成為皇帝的不動產,生息其上的民眾便成為了土地上的附著物。換句話說,土地是王的,土地上的莊稼也是王的,而民眾呢,一方面他們收割地里的莊稼,另一方面,國王收割他們的一生。 當然,這種“我的地盤我做主”的“地盤政治”表面上風光無限,但是對于王來說,同樣暗藏無限危機與兇險。一方面皇帝占盡天下沃土良田,視天下萬物為皇家私產,視公仆為家丁,可以為所欲為,不為所不欲為;另一方面,這也使皇家政府變成“無限政府”,需要擔負無限責任。所以,每逢改朝換代,王權宣告破產之時,昔日鶯歌燕舞的皇宮立即“王哭妃嚎”,變成人間地獄。 中國從封閉走向開放,開放的社會是一個多孔性的、人與物皆可以自由流動的社會。與此相反,封閉社會則是利出一孔,就意味著其他孔都被填塞,意味著臣民只能附著于君王的土地,吃君王的“君餉”,“長恨此生非我有”。哈耶克在《通往奴役之路》一書中曾經轉引托洛斯基的話說:“在一個政府是惟一的雇主的國家里,反抗就等于慢慢地餓死!粍趧诱卟坏檬场@個舊的原則,已由‘不服從者不得食’這個新的原則所代替!痹诖艘饬x上,利出一孔便是通往奴役之孔,一個好的社會更應該在自由與開放中尋求平等。 從理論上說,相較“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而言,“普天之下,莫非國土”是一種進步。然而,應該看到的是,無論在國王至上的君主時期,還是國家至上的國家主義時期,“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與“普天之下,莫非國土”,所代表的是土地占有的兩個極端形式。前者,君王壟斷一切,天下歸一個人所有,臣民實際上是一無所有。至于后者,在國家壟斷一切、政府包辦一切的時期,土地名義上一切都屬于人民,但是,人民是一個虛擬的主體,“人民不是人”。從產權上說,屬于任何人的東西也意味著不屬于任何具體的個人。其結果難免是紛爭四起。 關于這一點,除了西方理論家有“公有地悲劇”,中國古人同樣有“兔死誰手”的寓言:一百人追趕野兔,并不是因為這只兔子可以供百人分,而是因為人人都想捕為己有,因為這只兔子權屬未定;而到了兔市,誰也不能隨便拿,正是因為其確定了權屬;蛟S這才是近年來中國“國土”嚴重流失的原因所在。 歷史是一種增量的累積,對于一個轉型期的國家來說,權利亦如是。打破對土地壟斷,也是在既有權利基礎上增加一種權利。然而,為什么會有那么多人一廂情愿地認為農民沒有能力妥善處置自己的財產?杞人憂天是擔心天塌下來,杞人憂地擔心的則是農民目光短淺,不會算計自己的利益,不會打理自己的人生,從而導致大地淪陷,葬送了中國的大好前程。 不難發現,認為農民不配擁有地權的人,與那些認為中國人當下不配享有民主權利的理由如出一轍。不同的是,前者指向的是經濟權利,而后者指向的是政治權利。 來源:經濟觀察報網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