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俞悅:都有一顆撿漏兒的心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19日 17:08 國際航空報
□俞悅 我的一個忘年交,最近戀上了收藏。 雖然他每月只有500元的經費,仍見天去北京的潘家園轉悠。花50元買了只瓷碗,神秘兮兮地掏出來,用低沉的聲音說:“元代的。”或者花80元淘來一只硯,說是宋代的。看他老邁年高的份兒上,大家紛紛點頭說:“是啊,元代的,宋代的,恭喜您撿著一大漏兒。這件寶貝拿去拍賣,弄不好能拍出七八十萬的價碼兒呢。” 老頭悠然自喜。 聽那話音,他家現在正以每月七八件的進度,積累著收藏品。 至少是自上世紀80年代以后,對于中國人來說,財富逐漸成為中國夢的核心內容。每一個中國人都在心中想象著有朝一日能獲得財富和成功———我的周圍,到處流傳著一夜暴富和天上掉餡餅的財富神話。他們的腦海中有個根深蒂固的情結,那就是有一筆巨大的財富正在悄然逼近,之所以我現在還沒有得到它,原因不過是我還沒有找到“芝麻開門”的符咒。中國人在將近30年急劇發展的經濟活動中,在財富的問題上,變成了一個最大的樂觀主義群體。 我不能肯定,世界上其他國家的人們,是否也在做同樣的夢,但是我能肯定,在中國的財富夢里,有一個極富中國特色的情結,那就是撿漏兒;我也不知道,在其它文化中的人們的財富夢想中,除了股票、基金、期權、彩票、房地產等具有普遍性的方法之外,撿漏兒是否可以稱之為不折不扣的中國特色。 撿漏兒,是北京古玩行里的一句行話,說的是由于賣主的無知和短識,買主以極低的價格買到珍貴的古玩。比如說一個陶罐,古玩店老板可能以為它不過是只有幾十年歷史的普通器物,這時一個目光銳利的買家,一眼看出了它的真實來歷———它也許是清代的,也許是明代的,弄不好還是宋代的,其真實的價值遠遠高于報價。這個時候,買主必將壓抑住自己的興奮,佯裝若無其事,甚至有些不情愿地買下來,隨意地捧回家。 但他一路上喜至癲狂,心中高喊著:“今兒該著我行大運,撿上一漏兒。” 所以,撿漏兒的實質,就是信息不對稱。賣家對商品的信息掌握不足,而買家卻掌握了更多、更準確的信息。在議價時,買家利用賣家在信息上的這一巨大漏洞,為自己獲得了神話一般的暴利。撿漏兒之所以能夠成立,是源于中國古玩市場的特殊性,這種特殊性的根源,則來源于假貨太多。幾乎所有參與這個市場的人,都明確了解在這個市場上起碼99.9%的流通商品都是假貨,但也正是由于假貨太多,那0.1%的可能性就變得格外誘人。撿漏兒不僅僅意味著轟然降臨的暴利和財富,其樂趣還在于,一個人可以依靠自己的知識、眼光和直覺構成的判斷力,來獲取財富。當然,某種程度上,還要依靠運氣。 撿漏兒的神話,在中國長久不衰,而且廣為流傳,幾乎每一個有收藏愛好的人,都會津津樂道自己撿漏兒的傳奇經歷,這其中有些已經成為老生常談。比如,很多人都會說他曾經花幾毛錢從老鄉那里買到了泡菜壇或著是貓、狗的食盆,結果那都是至珍至貴的寶物。而那些打了眼的,多半緘口不提,仿佛事情從來就沒發生過。所以傳入我們耳中的,皆是“勝者王”,全無“敗者寇”。 隨著中國古玩市場的急劇發展,收藏也成為中國人一項日益普及的經濟活動。但問題是,撿漏兒的概率恐怕是越來越低。我的一位在古玩行非常資深的朋友對我說:“在北京某著名的古玩市場,撿到漏兒的可能性,基本上是零。”也就是說,市場上充斥著假冒品、仿制品和贗品。但是每到周末,大量的人———包括前面說的我的忘年交,還是睜著警覺的眼睛,蜂擁而至。他們東張西望,尋找他們想象之中的那一“漏兒”。 真貨越來越少,而古玩的價格一路飆升,撿漏兒的神話愈加光彩奪目,深入人心。事情怪就怪在,市場上真貨越來越少,趨近于無,而夢想著撿漏兒的人,卻越來越多。對于此,我那資深古玩行的朋友感到十分滿意。因為只要人們相信撿漏兒的可能性存在,他就可以把手里的那些假貨,源源不斷地賣出去。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