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2年原國家電力公司分拆為兩大電網和五大發電集團之后,電網公司和發電集團是分開核算的,完全是兩類企業,據稱,這幾年煤炭漲價的壓力一直由發電企業承擔,電網不受影響。
美國用10年時間走出經濟危機,得益于開放市場,而開放市場在很多時候都是被迫的。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改革,就是要將被人為隔阻的買賣雙方的聯系紐帶連接起來,使供需信息直接對接,讓交易雙方共同承擔相關的責任與義務,并分享相關的利益。但多年的改革中,電力改革始終是個例外,從一開始就以行業特殊和供電安全為由,政府將配置資源的權利移交給電網公司,并允許電網通過隔阻供需交易獲取經濟利益。而“廠網分開”又進一步免除了電網保障供電的相關責任,“競價上網”為電網創造了一個只賺不賠的盈利模式。電力改革的結果使電網公司既不需要為“拉閘限電”對用戶進行賠償,也不需要為電廠發不出電承接經濟連帶責任。電網對買賣雙方都不履行責任,合理合法地擋在供需雙方之間,成為唯一的“總買家”和“總賣家”。
大唐集團財務與產權管理部傅國強分析2008年發電集團運營形勢時說,2008年以來,五大發電集團均出現了虧損。其中大唐集團1-10月份虧損將近60億,利潤虧損每月呈現上升趨勢。而截至10月份,火電企業的虧損面基本上在90%上下。即使2008年7月以后國家兩次上調電價,也沒能彌補電力企業的虧損局面。他建議國家完善煤電價格聯動機制,調整電力企業消化煤價上漲比例。一句“調整電力企業消化煤價上漲比例”,似乎又進一步印證了“這幾年煤炭漲價的壓力一直由發電企業承擔,電網不受影響”的說法。
“要想走出危機,就要從電力改革入手,允許民營企業進入。四川茂縣電網采取多元化投資的方式建起,之后一直虧損,國網公司想要無償收購時,民營企業大陸希望集團以幾千萬元建網費的標準收購,調整之后當年就不再虧損。5·12汶川大地震發生后,該電網第一個恢復運營。”
而中國投資協會能源發展研究中心副理事長陳望祥也分析說,“五年來,南方電網資產只有國家電網公司的1/4,但利潤卻有國家電網公司的1/2,其凈資產收益率為國網公司的一倍,事實證明區域電網公司成為經營管理實體后,其經濟收益將大大超過目前的國家電網公司。”此番論斷再次指向電網的改革與市場開放。
深知煤電之痼改革艱難的同時,韓曉平堅持,“如果我們現在不能對大的利益集團動手,就不能真正走出危機”。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