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浪財經 > 評論 > 黨中央國務院2009年農業工作意見 > 正文
我國工業化初期的特點,決定了農業在相當長一段時期里只是為工業化提供積累,由此形成了人們常說的“城鄉二元結構”。盡管改革開放三十年在破除“二元結構”方面已取得很大成就,但縮小城鄉差距的任務仍然十分艱巨。城鄉公共服務水平不均衡,農村經濟發展水平不高,農村教育、文化、醫療、社會保障等社會事業發展滯后,農民民主、財產權益保護體系尚不完善等,都是亟待解決的現實難題。我們必須在城鄉統籌發展的思路下打造好農村這個“蓄水池”,充分發揮政府宏觀調控作用,促進生產力在城市與農村之間的合理分布。一號文件著重突出了健全農業投入機制,加大各方面支農、惠農工作力度,發展現代農業,推進公共服務一體化等內容,勢必有利于促進公共資源在城鄉之間均衡配置,生產要素在城鄉之間自由流動。
在內發型理論指引下促進農業大轉型
立足于自力更生,在內發型的道路上謀求農村的發展,是我國的必然選擇。但是,傳統鄉土的“小農經濟+村社自治”模式,難以支撐起農業和農村現代化,這種模式天然具有被動的劣勢,容易使農村淪為全球市場體系中的原料基地、制造加工基地和商品傾銷市場,在經濟利益分配中不占優勢。而且,在全球性的能源、生態、環境、人口、安全危機中掙扎的現代化浪潮,也迫使我們要在內發型理論指引下,實現小農經濟向大農業的轉型。
一號文件明確提出對農村實施積極財政政策,把“三農”作為投入重點,大幅度增加國家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的投入。較大幅度增加農業補貼,增強農村金融服務能力,加大農業科技投入,大力推進土地整治,加快大中型和重點小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進度,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推進生態重點工程建設和基層農業公共服務機構建設,等等。文件還要求穩定農村土地承包關系,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和最嚴格的節約用地制度,同時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全面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這一方面有利于促進農村經濟中的生產要素市場健康發育,實現資源的市場優化配置,同時又從總體上加強了政府涉農職能,在金融、現代科技、水利、防疫、生態保護等基礎建設方面提供動力支持。與西方國家通過農業產業化、農民工人化、農村城鎮化實現小農經濟向大農業轉型路子不同,一號文件提供的是一條走充分發揮現代科技作用、低能源消耗、低環境污染、控制人口增長、維持文化生態與自然生態平衡的可持續發展之路,是內發型農業大轉型之路。
在農村組織化過程中夯實希望的田野
在新的全球體系及國內資源條件限制下,我國農業向大農業轉型的基本途徑,只能是高效利用農地,根據市場高端需求和一般需求的結構,有效整合農村土地、資本、勞動力和科技要素組織生產和建設。然而,目前我國的現狀是農民分散性比較強、組織化程度不高。一方面,不少農民缺乏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農民雖身處集體之中,但卻是“被組織”或“他組織”,而不是“自組織”;另一方面,農民又因為缺乏與大市場相對接的能力而亟待提高組織化水平。
一號文件對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社和龍頭企業發展給予特別的關注,不僅提出要加快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開展示范社建設行動,而且要求加強合作社人員培訓,各級財政給予經費支持。為鼓勵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文件還對稅務、金融、技術等優惠政策作了大量詳細說明。圍繞抓好以村黨組織為核心的村級組織配套建設,創新農村黨組織設置方式,以及完善村黨組織兩推一選、村委會直選的制度和辦法,著力拓寬農村干部來源等基層組織建設問題,也提出了較系統的推動方案。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一號文件還為從組織上向農村注入活力提供了政策空間。例如,推進高校畢業生到村任職工作,完善長效機制和政策措施;選優配強村黨組織書記,逐步解決好村干部養老保障問題,加大從優秀村干部中選任鄉鎮領導干部、考錄鄉鎮公務員、招聘鄉鎮事業編制人員的力度。這將成為農村改革三十年來村干部獲得組織上向上流動的重要契機,勢必有利于調動基層干部的積極性,激發基層組織的活力。
組織起來是克服農民分散性的法寶,也是現代農村政治、經濟與社會事業發展的需要。一號文件針對農村組織化的相關政策與措施,為農民專業合作組織依法、自愿、快速發展創造了條件,同時也為夯實農村基層組織基礎提供了保障,將希望的田野變為田野真正的希望。
作者系中山大學華南農村研究中心教授
相關專題: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