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融資破局論
拯救中小企業 需要盤活金融資源
◆阮占江
有報道稱,國家發改委目前正同有關部門研究建立 “國家中小企業銀行”。在稅收方面,有可能把中小企業納稅規模標準從年納稅額30萬元提高到約50萬元,提高所得稅門檻。
今年以來,許多中小企業紛紛因為資金鏈斷裂而破產、倒閉。在如此背景下,無論是提高中小企業所得稅門檻,還是研究建立“國家中小企業銀行”,確實都直接、充分體現了國家對中小企業融資困局的重視。而對廣大中小企業來說,這些無疑都是值得欣喜與期待的利好消息。
但是,對于有關方面研究建立“國家中小企業銀行”的做法,筆者并不認為這是值得期待的一種治本之策。因為重新建立一種銀行,不僅需要耗費大量人力、物力與財力,也需要一個較長的時間與過程,這個過程只怕大多數中小企業等不起。為此,筆者認為,與其另起爐灶去新建銀行,還不如通過現有的國家與政府努力,去更多盤活與利用現有銀行金融資源。
首先,可以更多地讓現有國內銀行調整信貸政策,加大對中小企業的融資扶持力度。實際上,目前我國中小企業之所以普遍面臨融資困局,主要還是在于很多中小企業的貸款數額不大,收益不高,風險較大。作為追逐利益最大化的企業,眾多銀行不看重中小企業貸款,這也在情理之中。如今,各級政府已充分認識到了中小企業對國民經濟的重要性,明確強調要從信貸、財稅、產業政策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那么,就應該更多地通過行政力量,逐步調整各國內銀行對中小企業的信貸政策,更多地加大融資扶植力度。具體而言,可以讓現有的國內銀行在強化金融產品創新的同時,更多地加快信貸結構調整,逐步提高信貸分配的科學性與合理性,多渠道解決企業經營發展過程中遇到的融資難題,從而在銀根緊縮的大背景下對中小企業網開一面,實現“區別對待、有保有壓”。
其次,可以更多地鼓勵與支持民間金融機構。7月份,浙江省率先發出了《關于開展小額貸款公司試點工作的實施意見》,這無疑是各地中小企業破解融資困局的一個很好出路。實際上,如今很多地方的民間資金不僅相當豐厚,也具有豐富、成熟的信貸經驗。在當前國家銀根繼續緊縮的宏觀貨幣政策背景下,只要各級政府能積極、穩妥地加以規范和引導,這些民間資金與金融機構,會成為很多中小企業的“及時雨”。
再次,可以更多地利用國外銀行資金。據報道,針對中小企業貸款難的現象,渣打、匯豐、花旗、東亞等15家外資銀行專門推出了中小企業融資產品,一些外資銀行機構也開始大力發展中小企業貸款。這告訴我們:“既然中小企業信貸本身就是一塊誘人的大蛋糕,自然難免會有大量外資銀行盯住。”對此,有關方面只要不放棄必要的監管,完全可以加以更多的運用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