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产 亚洲 小说图片,337p人体粉嫩胞高清视频,久久精品国产72国产精,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新浪財經

高儲蓄必有高增長(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09日 10:43 和訊網-證券市場周刊

    一切皆因儲蓄

  亞洲奇跡主要在于資本投入,這就需要大量的儲蓄,問題就來了,亞洲新興經濟體高儲蓄如何來的?

  翻開書籍,能夠看到數不清的理由,比如低估本國貨幣,保持低利率環境,通過行政手段來配置資源。這些都有道理,但為什么只有亞洲才能做到這些呢?

  進一步分析來看,從日本和韓國這樣的國家主導資源配置的國家,到中國臺灣和中國香港這樣的市場經濟體,都可以看到銀行在經濟發展中起到最至關重要的作用,上述解釋也都和銀行直接相關。也就是說,亞洲奇跡,在于他們有非常強大的銀行。

  讓我來揭開謎底,亞洲經濟體之所以能夠創造奇跡,是因為他們的儲蓄率比其它經濟體都要高。日本和亞洲新興經濟體的儲蓄率占到了GDP的30%到40%,遠遠高于美國的20%。

  因為高儲蓄率,日本經濟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維持了非常驚人的增速。比較而言,亞洲其他新興經濟體早期資本積累消耗了一些時間,在上世紀60年代儲蓄率得以急速上升,隨后經濟高速增長長達30年。

  具體來說,高儲蓄率能夠直接改善金融環境。從微觀來看,它能夠幫助形成低利率環境,從而減少企業融資成本。從宏觀來說,它能夠改善國際收支情況,讓經濟體有能力低估本幣,從而借助成本優勢擴大出口。

  從歷史經驗上看,如果一個經濟體儲蓄率能占到GDP的30%或者更多,那么它不可避免地會達到8%的平均經濟增速。創造亞洲奇跡的各經濟體都有著諸多差異,但他們無一例外地有非常高的儲蓄率。嚴格來說,高儲蓄率是由三個條件支配產生的:有效的治理、有序的市場環境和民眾積極的儲蓄意愿。

  不妨對照一下拉丁美洲和非洲。它們有兩處和亞洲新興經濟體截然不同:首先,它們沒有高儲蓄率;其次,它們的經濟開放度不高。我想兩個原因也是緊密相關的,如果沒有足夠的儲蓄,國內企業融資成本就會比較高,同時國際收支也不可能非常有利。因此,這些經濟體只能用政策來保護本地經濟。

  最后,還剩下一個問題:現在亞洲新興經濟體的儲蓄率還是高于美國,但它們的經濟增速卻放緩了?

  這還是從儲蓄角度來分析。首先,盡管亞洲新興經濟體居民的儲蓄意愿至今還比較強烈,但經濟經過幾十年的連續擴張,儲蓄與GDP之比已經大大縮小了;其次,儲蓄轉化為投資的比重也減少了。隨著資本管制的放松,亞洲新興經濟體的資本流向了投資回報率更高的地區,造成本國投資數額和占比減少。

  除此以外,我還能找到其他解釋:第一,隨著工資和其它收入都有所增長,亞洲勞動力成本提高了;第二,農業人口向工業和服務業的轉移停止了,城市化告一段落,生產率提高由此也就停止了。因此,亞洲的增長模型也就被改變了。

  亞洲新興經濟體的例子告訴我們,高儲蓄是經濟高速增長的關鍵,但隨著其他積極因素的弱化,增長也會遇到瓶頸。

    中國PK亞洲鄰國

  近25年來,中國經濟增速非常驚人,而且沒有什么改變趨勢。中國和其他亞洲經濟體有很多一致的特征:高儲蓄率,投資占GDP比重極高,全要素生產率的貢獻也不差。中國經濟成就其實就是亞洲奇跡的重現。

  從1978年到2007年,中國保持了9.7%的GDP增速。這比歷史上最了不起的經濟奇跡中國臺灣,整整高出了一個百分點,同時比亞洲新興經濟體高出了兩個百分點。那么,中國和中國臺灣及其他亞洲新興經濟體相比,有什么不同呢?

  這里有必要說說中國統計數字,它一直存在爭議,尤其是中國早期的統計數字。國際學者普遍認為,中國早期的經濟增長數據有些高估,中國經濟改革初期,因為體制改變而引發的價格上漲沒有被考慮在內,造成對通脹的低估,從而提高了GDP增速。

  瑞銀研究為此把中國1978年到2000年的經濟增速調整為8.5%,如果再加上2000年以后中國連續兩位數的經濟增速,中國經濟改革以后的平均經濟增速被調整為9.2%。也就是說,調整后的中國經濟增長還是比其它亞洲新興經濟體強,原因何在?

  我還是借用上述思路,把中國經濟增長動力分解為四個因素:中國資本投入的貢獻率為4.7%,高于其他亞洲新興經濟體的4.1%;全要素生產率的貢獻率為2.1%,也高于其他亞洲經濟體的1.8%;盡管中國勞動力投入受到人口政策影響,略遜色于其他亞洲經濟體,但中國城市化進程卻遠遠優于它們,高出0.4%,因此中國總體勞動力供給還是優于亞洲近鄰。

  如果細究中國經濟增長的最主要動力,資本投入貢獻率達到了52%,比勞動力投入和全要素生產率的綜合作用都更重要。

  所以,中國經濟增長故事從廣義上和其他亞洲經濟體相比,并沒有太大差異,其高明之處不過是它的儲蓄率比其他經濟體更高,同時利用這些資金的能力也更強一些。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 新浪財經吧 】
 發表評論 _COUNT_條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對話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聯動 ·誠招合作伙伴 ·企業郵箱暢通無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