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儲蓄必有高增長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09日 10:43 和訊網-證券市場周刊
一個具備高儲蓄率,強勁投資和旺盛消費的經濟體,注定會保持比較高的經濟增速,中國到2015年都能保持9%的經濟增速,到2025年則能保持7.5%以上的經濟增速 Jonathan Anderson/文 中國今天的經濟高速增長與亞洲其他經濟體的經歷有許多相似之處。 它們曾經的發展階段絲毫不遜色于中國今天的增速。二戰后,日本經濟啟動高增長,隨后亞洲“四小龍”也興起了,這讓西方經濟學家充滿崇敬之情。 直到上世紀90年代初期,人們才得以解釋日本和亞洲四小龍創造的經濟奇跡:其一,增加資本投入;其二,增加勞動力投入;其三,改善勞動力和資本的組合,也就是采用更加合理的技術,我們也稱之為“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 兩大發現 很長時間內,經濟學家都在檢驗亞洲國家的經驗是否有值得借鑒之處,其中最了不起的就是芝加哥大學的Alwyn Young。他提出了兩項很有意思的發現: 其一,亞洲奇跡夸大了生產率提高的作用。他認為,在戰后亞洲經濟高速發展中,勞動生產率沒有多少提高。 亞洲新興經濟體在長達35年之中保持了8%的增速,遠遠高于美國經濟同期3.5%的表現。在35年中,美國維持3.5%的經濟增速,意味著它的經濟總量將增長233%。而亞洲國家則能擴張14倍。 經濟學家感興趣的是,亞洲經濟體和美國4.5%的年均經濟增長差異是怎么產生的?對數據進行初步整理后,我們發現亞洲高于美國的經濟增長中只有大約1%來自于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考慮到美國同期全要素生產率超過1%,那么亞洲國家則超過2%。也就是說,亞洲國家經濟高增長主要來自于投入增長。 其二,Young還發現,即使認定亞洲超出美國的經濟增速中有1%來自于全要素生產率的貢獻,還是有所高估了。 因為亞洲奇跡發生之時,大規模勞動力轉移也在進行,大批勞動力從農村轉到城市,從農業人口轉為工業和服務業工人。從經濟學上講,人口從低勞動附加值部門轉移到高勞動附加值部門,他們的勞動生產率自然有非常大的提高,但在亞洲各經濟體內的技術水平卻不可能出現劃時代的提高。 我想,把這種轉移稱為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由此,我分解出了亞洲經濟體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8%的經濟增速中,資本投入貢獻最大,達到4.1%,勞動力投入和社會資源重新分配貢獻率分別為1.4%和0.7%。因此,全要素生產率貢獻也就只有1.8%。因此,亞洲經濟體勞動生產率并沒有歐洲和美國高,即使日本也是如此。 如果生產率不是亞洲奇跡的最主要動因,那么如何解釋亞洲經濟體經歷的超高速經濟增長? 我們發現城市化運動能夠解釋一部分,但這不是最重要的,亞洲奇跡在于資本投入。在黃金增長階段,亞洲高增長國家資本投入的貢獻率為4.1%,而同期美國和西歐僅為1.5%和1.3%。 按照這個邏輯,資本投入對于亞洲經濟的驅動作用比全要素生產率大得多。這樣亞洲高速經濟增長,似乎也就算不上什么神話了。 但問題沒有那么簡單。我們再次比較了亞洲經濟體和其它地區全要素生產率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的差異。我們發現,在南亞和拉丁美洲,全要素生產率對于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都只不過0.5%左右,遠遠低于東亞經濟體;而在非洲和中東,全要素生產率的貢獻率則為負。從這個角度而言,亞洲增長還是能夠算得上奇跡。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