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治理通貨膨脹應當雙管齊下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08日 07:01 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謝太峰 ●我國物價呈現加速上漲趨勢 ●尚不能斷言將發生嚴重通脹 ●貨幣政策供應政策雙管齊下 ●既控制總需求又增加總供給 進入2007年以來,我國物價呈現加速上漲的趨勢。雖然與3月份相比,4月份的物價有所回落,但4月以后,物價水平又以更快的速度上升,5至8月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依次同比上漲3.4%、4.4%、5.6%和6.5%。這意味著我國物價偏離中央銀行規定的控制線(3%)越來越遠,通貨膨脹趨勢日益明顯。盡管還不能由此斷言我國將要發生嚴重通貨膨脹,但為了抑制物價上漲的加速化趨勢,我們無疑應當未雨綢繆,將治理通貨膨脹作為未來一段時期經濟工作的核心任務。 按照經濟學的一般原理,通貨膨脹屬于一種貨幣現象,因此,治理通貨膨脹最根本的措施就是控制貨幣供應量和總需求。筆者則認為,雖然通貨膨脹與貨幣超量供應、總需求過快增長有關,但僅僅通過緊縮性貨幣政策壓縮總需求還不能有效遏制通貨膨脹,除此之外,還必須想方設法促進生產發展、增加市場供應。換言之,只有貨幣政策和供應政策雙管齊下,既通過貨幣政策抑制總需求、又通過供應政策增加總供給,才能有效抑制通貨膨脹不斷加速的趨勢。 根據通常的定義,通貨膨脹是由于貨幣供應量超過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貨幣量所造成的貨幣貶值、物價上漲的經濟現象。既然如此,治理通貨膨脹無疑首先應當從控制貨幣供應入手。進入2007年以來,我國中央銀行不斷加大貨幣政策的調控力度,連續5次提高利率(一年期存款利率從年初的2.25%提高到目前的3.87%),連續7次提高存款準備金比率(從年初的9%提高到目前的12.5%),目的就是通過緊縮性的貨幣政策來控制貨幣供應量的增長速度,抑制總需求的過快增長。但是,從實際執行情況看,如此密集的緊縮性貨幣政策措施的出臺效果并不理想,流動性過剩問題仍然存在,CPI還在加速增長。筆者認為,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緊縮性貨幣政策的力度還不足以有效抑制物價的上漲;二是在缺乏供應政策有力配合的情況下,單一的貨幣政策對于克服通貨膨脹必然顯得力不從心。 雖然今年以來,中央銀行采取了歷史上少有的密集性的緊縮政策,但并不能由此斷定中央銀行的調控力度已經到位。相反,CPI加速增長的事實綜合性地證明了央行所采取的緊縮政策還遠遠不夠,流動性過剩仍然是促使物價快速上漲的最大推力。因此,繼續加大緊縮政策的執行力度,仍然是中央銀行面臨的主要任務。如果不能通過加大緊縮性政策的執行力度來達到起碼的正利率的水平,我們將無法從根本上扭轉人們的通貨膨脹預期。 通貨膨脹的實質是“過多的貨幣追逐過少的貨物”,因此,治理通貨膨脹不僅應當通過緊縮性貨幣政策嚴格控制貨幣供應量的增長,還應當通過供應政策刺激生產、促進市場商品供應的增加。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通過緊縮性貨幣政策實現的物價穩定和供求平衡,是一種消極的平衡策略,它以強制性地壓縮消費需求、降低社會消費水平為代價。而通過供應政策實現的物價穩定和供求平衡則是積極的平衡策略,它在不損害社會消費需求和消費水平的前提下通過刺激生產、增加供應來吸收過多的流動性,從而達到商品市場供求的平衡。從我國本輪通貨膨脹的情況看,主要是由于食品類價格上漲過快引發(8月份上漲18.2%,遠高于6.5%的CPI漲幅),特別是油脂、肉禽及其制品更成為CPI上漲的領頭羊(8月分別上漲34.6%和49%),而造成這些商品價格上漲過快的原因則是農民生產積極性下降導致的生產規模縮小和供應減少。這種原因造成的通貨膨脹僅僅通過緊縮性貨幣政策來壓縮總需求顯然是解決不了的,必須通過供應政策來克服。為此,必須改變過去過分看重消費者權益而忽視生產者感受的做法,采取切實措施保護生產者的利益,最大限度地刺激生產者的生產積極性。 總之,貨幣政策和供應政策分別從不同的方向作用于商品市場的供求和價格,前者著重于控制總需求,后者則著重于增加總供給。只有兩種政策齊頭并進、互相補充,才能更順利地實現穩定物價的目標。 (首都經貿大學金融學院副院長、教授) 相關報道: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