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診脈三輪通脹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30日 07:29 經濟觀察報
王延春 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歷了多次通貨膨脹。綜觀歷次通貨膨脹,也許可以更清楚地解析目前所處的宏觀時局,更準確診斷當下通貨膨脹的癥候。 早在全國人大財經委調研室做負責人時,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員許健就悉心研究宏觀經濟,他經歷了改革開放以來三次通貨膨脹。在接受本報采訪時,他說:“歷史地比較每次通脹癥候,才能更清楚的了解目前的通脹,才能更好地對癥下藥。這種分析方法,比簡單地通過當下一些現象進行判斷和爭論更客觀和理性。” 經濟觀察報:比較一下幾輪通脹。上個世紀的幾次通脹都是計劃體制下產生的,而這一次是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出現的。在不同體制下,通脹是否會有不同的動因和表現? 許。河胁簧賹W者將改革開放以來的通貨膨脹分為四次(1978,1986,1988,1993),但是我認為,1978年那次不算嚴格意義上的通貨膨脹,它是計劃經濟體制向準市場經濟體制轉化,價格體系變動的必然反映,兩種體制前后沒有價格變化衡量的標準。 真正的通脹應該從1985年開始算起。1985年的通脹沒有徹底治理好,實體經濟需求拉升,其中一段時間內,信貸資金突擊投放轉化,并且為高投資和農業生產資料價格調整等因素導致了通貨膨脹。1985年后,在1988年又出現新一輪反彈,加上1988年價格一步到位,全面放開,貨幣信貸投放過多,加速了通貨膨脹預期,使得價格上漲更厲害了。 1993年通脹的起因是全面的投資膨脹、金融混亂、亂拆借、亂集資、金融非中介化等等,導致信貸貨幣失控,出現通脹。 現在這一輪通脹緣起于2004年。CPI從今年3月突破3%,一直到現在的6.5%,我認為價格上漲的勢頭并沒有停步,這種趨勢至少將持續到明年。 綜觀這三次通貨膨脹,可以歸結為三種模式:財政赤字引起的通貨膨脹;金融赤字引起的通貨膨脹,以及這次因外匯儲備積累帶來流動性過剩導致通貨膨脹。這三種模式的劃分顯然比目前流行的成本推動型、結構性通脹、需求型通脹要更符合歷史的邏輯脈絡。因為每次通脹來臨,實際上都是從結構性物價上漲開始,蔓延為其它類型通脹。而這些都是表象,實質性的原因不外乎以上所說的幾種情況。 1985年到 1988年那次通貨膨脹是財政赤字引起的通貨膨脹。以1985年的物價指數為基點,1986年的物價指數上漲6.0%,1987年的物價指數上漲13.7%,1988年的物價指數上漲34.8%。此次通貨膨脹的主要原因是,1986年開始加大政府財政支出,不斷擴大政府財政赤字,特別是1988年實行財政包干體制,社會需求進一步猛增。為了解決政府赤字問題,貨幣連年超經濟發行。當時,財政、信貸界限不清,各地政府大干快上,財政赤字直接轉化為信貸投放了,財政約束很差,政府財政透支被銀行來消化,導致經濟需求增長超過實體經濟增速,貨幣供給增加,最后演變為通貨膨脹。 1993年屬于金融赤字引發信貸擴張引起的通貨膨脹,當時金融業混亂一片,信貸失控,全社會資金體外循環,中央政府1993年開始治理通脹,朱基副總理親自任人民銀行行長。1993年6月24日,國務院提出宏觀調控16條,采取嚴控貨幣發行和信貸規模、制止違章拆借和亂集資、加強金融紀律等治理金融秩序,并嚴格控制投資和房地產,調整匯價。應該說1993年治理通脹是相當成功的。 現在,由于改革開放,中國已經不能以封閉經濟獨善其身,持續順差帶來外匯儲備積累,在全球經濟失衡,以及全球流動性過剩等因素下,這種通脹情況更復雜,癥狀更特別,診療辦法應該更高明。 因此,可以說計劃經濟體制下和市場經濟體制下,通脹的表現是不盡相同的。其誘因也各有不同,只是最后實質都是一樣的,都是貨幣信貸投放過多,造成物價不斷上漲。 經濟觀察報:1988年的那次通脹,當時進行價格闖關,結果導致通脹預期增強,并進一步誘發通脹,現在我們也面對資源價格改革等情況,老百姓通脹預期也在提高,這是否也是一個危險的信號? 許健:1988年體制改革到了關鍵時期。當時有兩派觀點:一種觀點認為,讓價格改革啟動經濟,從政府定價和市場定價的價格雙軌制變為由市場定價的單軌制;另一種觀點是希望進行微觀的產權革命,以股份制改革來解決經濟中的一些實質問題。爭論的結果是,價格闖關,一步放開價格,結果老百姓對物價上漲的預期非常強,隨之而來爆發了瘋狂性搶購風潮。 1988那年,CPI達到18.5%,80%的商品提價,價格平均上漲30%,最高者達到80%。人們驚恐于“物價天天上漲”,開始了搶購風。許多糧站庫存告罄,原來3000元的日野摩托,已經賣到10000元,還沒有貨。 1992年到1995年的4年中,CPI年平均增幅也在14.58%,1994年甚至達到21.7%,全國出現大搶購,商店把多少年的庫存品都賣掉了。有不少人喜歡講當時那個笑話:某人到商店搶購電扇,售貨員說這電扇是壞的,轉不動,那人非要買,說“我買回去修不就行了”。 這兩個時期的通貨膨脹,給那個年代的人們留下了很深刻的痛苦記憶。 現在,盡管要進行資源價格改革,物價持續上漲的預期高漲,但與過去不同的是物質豐富,衣食住行都能保證,誰會搶購實物來保值增值?已經今非昔比了——豬肉、雞蛋貴了少買點而已。人們現在對付通脹的辦法是購買資產,通過買房子、 進入全面通脹時期的時候,百姓有預期再正常不過,它的確是一種通脹來臨的信號,值得政府警惕,并采取溫和措施“滅小火”,將預期打壓下來。否則,通脹預期膨脹,將對通脹局勢推波助瀾。 經濟觀察報:如您所說,市場經濟下的通脹與過去是不同的,那些計劃經濟下治理通脹的經驗是否還有用?不同市場環境下,治理通脹的思路和政策邏輯會有很大差別嗎? 許。河媱澖洕轮卫硗浀慕涷炄匀辉谟。比如說控制貨幣和采取信貸規模管理,壓低投資規模,控制基礎建設等,這些辦法不是還在使用嗎?1993年治理通貨膨脹,政府采取了直接與間接控制相結合的辦法,從現金到貨幣信貸,以及使用利率杠桿,效果不錯。另外,1994年采取的 不能否認,歷次通脹的誘因不同,治理通脹的思路和工具不能生搬硬套,思路和工具是不能簡單拷貝,但在總結經驗和教訓的過程中,借鑒其精髓應是一種捷徑。 經濟觀察報:過去幾次治理通脹,我們都用了行政手段,比如說禁止漲價,在一段時間里限制出臺政府調價措施等,這次我們依然在使用著,如何評價這些措施的作用? 許。哼^去幾次治理通脹,因為計劃體制的色彩較濃,多采取直接干預的行政手段,現在也出現了政府限制價格和補貼等政府干預的辦法,應該謹慎,警惕回到直接調控的老路上。比如,1993-1995年,治理通貨膨脹,政府采取行政打壓,看上去價格下來了,卻付出了很大代價,對經濟的傷害也超出了預期。另一方面,政府對通脹預期要采取堅決措施制止,現在一說漲價,林子大了什么樣的鳥都有了,都想在通脹中得便宜,這是政府不能允許的。 經濟觀察報:上個世紀80年代,曾經流行的一個觀點是“通脹無害論”,現在也有人認為,適度通脹是有利的,而且,有人主張通過通脹來解決現在所面對的 許。哼@種觀點很早就有人提出,但是我認為,通過通脹來解決現在所面對的人民幣升值壓力,有些不切實際。治理通脹與解除人民幣升值壓力是 “二必取一”的政策目標,不可兼顧。 通脹是國內貨幣過多發行,國內購買力下降,人民幣升值是國內貨幣與國際貨幣的比價變動,是對外購買力問題,兩者不能完全扯到一起。當然有一個內外均衡的問題,當內外均衡出現問題時,政策出現矛盾,我們說這是進入了“米德沖突”,要解決好這個問題,要采取“丁伯根法則”,要從根本解決問題的政策上想對策。 經濟觀察報:美聯儲降息持續預期不減、人民幣升值壓力加大、國內高投資率、資產價格泡沫、消費不足等,權衡當前復雜的內外部環境,我們應該注意什么? 許健:這個問題很復雜,我想,首要的一點就是要樹立反通脹的思路,不能采取縱容通脹的辦法搞經濟。可能這次通脹與前兩次通脹原因不大一樣,我們所處的經濟環境和我國的綜合實力也不可同日而語了,但通脹對經濟帶來的負面影響是不可低估的,何況通脹還有“熱加速作用”。 第二,因為中國與美國形成了生產與消費的“新布雷頓森林體系”,美國的貨幣政策對中國的貨幣政策牽制很大,應該以國內均衡為主,采取獨立的政策,這中間要搞好在本幣不自由兌換條件下的外匯管理和匯率改革。 第三,重視外匯積累對通脹的作用機制,從源頭上解決問題,同時關注治理過程中的需求問題,不要由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上世紀90年代“芬蘭病”的治理、我國臺灣省曾出現的外匯過多形成的通脹,這些都有類同的地方或有一些可取之經?傊,通脹不可怕,關鍵是治理通脹的思路對路子。 新浪財經獨家稿件聲明:該作品(文字、圖片、圖表及音視頻)特供新浪使用,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轉載。來源:經濟觀察報網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