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次級債危機的始作俑者是整個資本市場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23日 09:49 南方新聞網-南方周末
南方周末記者 余力 ——專訪深圳發展銀行住房與消費信貸部總經理柳博 美國政府的低利率政策使得次級債成為飽受青睞的投資產品; 投行介入改變了次級債生產的傳統流程,并催發了市場規模的劇增; 每一個市場參與者都對事件負有責任,次債危機的爆發是“合力”的結果; 中國應當吸取的教訓,不是遠離資本市場,而是學會按市場規律控制風險 次級債危機引發了國際市場一次小型“股災” 資料圖片 3月,美國第二大次級按揭貸款公司新世紀金融公司宣告破產。四個月之后,有三十 余家次級抵押貸款公司停業,多家大幅持有次級按揭貸款債券的基金破產,次級債危機開始由美國向全球擴散,引發全球性股市下跌,成為今年全球最重大的財經事件。 危機爆發后,驚恐未定的市場人士開始反思,次級按揭貸款公司(或銀行)被視為“有意制造有毒債券的騙子公司”。 一小撮騙子公司引發全球金融危機?事件可以如此簡單地詮釋嗎? 雖然中國因資本市場未全面對外開放而免于危機波及,但我們能從這次危機中得到怎樣的提醒? 為回答上述問題,南方周末記者專訪了柳博先生,在回國供職之前,他曾在美國最大的次級按揭貸款公司Ameriquest工作8年(1997-2005)。接受采訪之時,柳博申明,他所陳述的均為個人意見,與所在機構無關。 南方周末:對于這次危機,你和你的前同事們有過預感嗎? 柳博:我們或者說中層管理者以下完全沒有預料到。不僅是次級貸款機構、銀行沒有預料到,市場上的投資者、監管機構也都沒有預料到這次危機。 南方周末:這有些意外,因為許多市場人士指責次級貸款公司和投行機構、評級公司合謀,把高風險的次級按揭打扮成AAA級債券,大量向投資者銷售,明知故犯,是危機的始作俑者。 柳博:外界不了解次級債“制造”流程的變化,因此會產生這種誤會。這里需要解釋一下次級按揭貸款和相關債券的發展進程。 美國按揭貸款市場大致可以分為三個層次:優質貸款市場(Prime Market或稱B/C信貸市場), “ALT-A”貸款市場和次級貸款市場(Subprime Market),針對的是不同信用等級的客戶。次級債所針對的就是最后一類客戶,即所謂的次級客戶。 次級客戶指的就是信用記錄較差、收入也較低的那個客戶群,目前大約有600萬人。這個人群過去是很難從正規的按揭公司或銀行貸款購房的,他們要買房子,只能選擇一些金融公司,支付很高的利息。后來,隨著按揭市場的競爭加劇,針對他們的次級按揭開始出現,形成了新的市場、新的產品——次級按揭的利率比傳統的高利貸低,比給正?蛻舻睦矢。 次級按揭的歷史有二十多年。規模開始擴大的時間大約在1990年代中期。1995年,全美大約為五十多萬人提供了總共六百多億美元的次級按揭貸款,到了2006年,次級按揭規模劇增至13000億美元。 1997年我剛到Ameriquest時,公司約有1500人左右,2005年雇員人數已經到了2萬人,成為了洛杉磯橙縣的最大雇主。 與次級按揭業務同步發展的就是次級債產品,也就是把貸款打包做成標準化的債券,這其實是按揭公司獲取資金的方式——美國的按揭公司或銀行不都是靠存款來發放貸款的,它們需要發行債券來融資。 這種融資模式自1970年以來就存在,把按揭貸款打包的債券簡稱MBS。剛開始并不多,直到1995年,次級債只占次級按揭貸款的30%。 2000年美國網絡股泡沫破滅后,為防止經濟衰退,美聯儲連續十余次大幅降息,聯邦基金利率降至半個世紀以來的空前低水平,并維持了很長時間,這使得資本市場上的資金非常充沛,投資需求大增,尤其是對高收益債券的需求。而次級債因為風險較高,利率當然較高,成為了投資者青睞的品種之一。 南方周末:從這段歷史來看,市場人士認為按揭公司是次級債事件的“罪魁禍首”似乎也有道理,因為正是它們在“生產”并推銷次級債產品的呀。 柳博:其實此時次級按揭債的“制造流程”已經發生了重大變化,這是外界所不知道的。 隨著市場對債券需求量的劇增,華爾街上的投行意識到這是一筆“大買賣”,并開始介入這一業務領域——它們的介入為債券發行帶來了根本性的變化。 傳統的MBS是這樣產生的:按揭公司(或銀行)先發放按揭貸款,然后把已經產生的貸款打包成債券并銷售給投資者。 而在投行介入后,它們根據投資客戶需求設計出不同的MBS產品:根據不同的信貸標準(不同按揭成數、不同信用歷史和提供不同收入文件的按揭客戶)制定不同債券利率。 在有了“買家”以后,投行再去找“賣主”——按揭公司(或銀行)“訂貨”,后者根據投行的要求選擇發放按揭貸款的對象,并將同類資質的貸款打包成MBS向投行“交貨”,投行再轉手賣給預定的投資客戶。 由于這一流程的轉變,次級債市場從“賣方市場”變成了“買方市場”,其發行規模也從過去由按揭公司控制變成由市場需求決定——只要有購買需求,投行就會向按揭公司訂購更多產品,按揭公司則必須發放更多貸款。 關于這次危機的報道中,我注意到國內媒體對于這個流程基本沒有提及,這對次級按揭公司并不公平。因為按揭公司是按照投行要求的信貸標準進行資質審核,一般而言,收入文件的提供有三種不同等級——完整、不完整、無收入證明。由于投行要求的放松,最后一種情形占的比例越來越大。 南方周末:那這是不是意味著放松信貸標準的投行,要為此次事件負主要責任呢? 柳博:不僅僅是投行,整個市場都要為此付上相應的責任,我認為這是新事物發展過程中要交的學費,當然是昂貴了些。 投資人或機構有責任,由于房價多年上漲帶來次級債良好的歷史表現,穆迪、標準普爾等資產評級公司的評級也比較高。美國和國際投資者就像中國股民一樣,雖然明知有風險但仍然要投,因為他們期望更高的收益。 貸款人也有責任,許多貸款人把房子看成投資工具,沒有支付能力也拼命擠進貸款人群,制造了過度的貸款需求。而且,由于美聯儲幾年間一直在下調利率,次級按揭貸款中再按揭(re-finance)的總量比實際購房發生的貸款更大。按揭公司和銀行的責任在于,他們為了滿足借款者和投資人的要求,設計了一些高風險的產品例如ARM貸款,變成數按揭和對收入文件降低要求等。這使一大批不應貸款的客戶也被放了進來。此外他們的一些客戶經理在不當獎勵體系的刺激下,也有一些不當行為。 1998年,次級債占次級按揭貸款的比例達到了50%,2003年,比例上升到60%。到2005年底,美國房市開始降溫,房價下降,目前大約跌去了5%-10%。次級按揭的違約率大幅增加,按揭公司資金鏈開始出現問題,危機就出現了。 監管機構也有責任。前段時間美國國會舉行聽證會時,就有人指責美聯儲,“三年前就看出危機苗頭,為什么沒有采取措施?” 可以看到,按揭貸款公司、華爾街的投行、評級公司、投資者、貸款人、監管機構,各方的行為都是相關的,互為因果,個個都對危機有責任。但若說哪一方是惡意欺詐,這不是事實。 如果一定要找出危機的始作俑者,我覺得是整個資本市場。 南方周末:投資者的損失已有許多報道,但次級按揭貸款的實際損失是否已到引發金融危機的程度? 柳博:危機鬧得轟轟烈烈,但實際次級貸款的真正損失并不一定那么大。 債券的持有者看重的是穩定的現金流,即使現在債券能保本,他們也要拋售,但買的人很少。沒有人買債券時,按揭機構就會倒閉,道理很簡單,工廠沒人訂貨了,當然要關門。按揭公司關門,債券持有人也會遭殃。這樣連鎖反應,顯現出來的影響就會很大,雖然實際貸款的損失并不大。 資本市場的反應,可能會帶來更大的問題。全世界的老百姓出錢買美國債券,借錢給美國人,如果資金來源斷了,美國信貸規模自然下來,信貸標準一定會提高。美國是建立在信貸上的國家,信貸收緊后,影響到居民購買力,影響到消費支出,從而影響整個經濟。如果反應從資本市場蔓延到實體經濟,情況可能就蠻嚴重。所以,考慮到對經濟大勢的威脅,美聯儲和歐洲、日本的央行才會聯手注入巨資,補充市場資金。他們的目的不是為了拯救投資者,而是整體經濟。 危機是否繼續蔓延,取決于美聯儲的后續措施和投資者的心理,目前很難判斷。 南方周末:這次危機中國幸免于禍,它對中國有怎樣的意義? 柳博:這是一個非常好的運作學習機會。很多方面,我國按揭水平還較低,收進來的貸款客戶,包含很多“中國式次級按揭”。 就信用等級而言,人家分了級放貸,我們則是兼收并蓄,各種層次混在一起。 從資質審核程序上看,我們現在的收入文件全憑一紙收入證明,作假概率也較高。 我們的房產評估師從個人能力和職業操守看,與美國同行還沒法比。導致評估價格虛高,陰陽合同比例高得不得了,按揭成數可以通過高估價人為地放大。 而對客戶的信用記錄既不全,又粗糙,不能做很好的指標使用。 按揭貸款的風險控制無非從信用、收入能力、抵押物這三個主要指標監控,現在哪一項都說不上科學、準確,因此不能說國內的按揭信貸質量高,或者說按揭貸款就是優質資產。 美國的這次危機,對于我們是難得的提醒。 南方周末:據了解,這次危機爆發后,國內就資產證券化展開了激烈討論。一方認為,看到危機以如此方式迅速擴散到整個資本市場,國內資產證券化應慎行;另一方則認為,資產證券化有助于銀行將風險分散,否則國內如果出現類似危機,銀行將可能有倒閉風險。您如何看? 柳博:我同意后一種看法。資產證券化分散了銀行風險,使風險由資本市場各方共同承擔,是一種新的經濟模式。靠存款放貸款,證券化有助于提高銀行的資金規模,使銀行不僅依賴存款,也可以吸收資本市場的資金。從這個角度看,銀行能夠為更多的人提供服務。次級債的出現,幫助美國人擁有住房的比率從1994年的65%提高到2006年的69%——對于一個成熟市場而言,這樣的提高非常不易。 美聯儲主席伯南克在國會作證時也說,次級債使更多美國人擁有自己的住房,有了歸屬感,促進了社會安定。 美國的問題在于過猶不及,過度了。我們則還沒有開始,資產證券化可以去做,度可以把握得更好,不能因噎廢食。 而且這有助于風險管理。國內按揭貸款的風險管理水平低,就是因為沒有創新,沿著過去管理對公信貸的方法管理零售信貸。 國內比美國優越的是,在應急的情況下我們可以依靠儲蓄抵抗風險,美國基本靠借貸。如果沒有這一條,我們的風險防范能力頗為令人擔憂。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發表評論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