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大與小的博弈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10日 04:28 第一財經日報
王佑 經過長久的爭奪和等待,一場6年之久的反傾銷案有望迎來轉機。歐盟可能在針對中國節能燈提起的反傾銷調查結束后取消反傾銷稅,而來自東方的千萬只節能燈也有望因此重新點亮歐洲。 在這場看似我國與歐盟之間的貿易糾紛中,另一種玄妙或藏匿其中:個別歐洲公司為壟斷市場而借政策之手撐起地方保護“大旗”,從而打擊勢單力薄的中國廠商。這不是一種勢均力敵的對抗,而是公司對公司的競爭。 上世紀90年代末,質優價廉的中國節能燈贏得了歐洲青睞,2年內銷量從3500萬只猛增到7500萬只左右,一度占領了超過60%的市場份額。但這種變化顯然危及了當地企業的利益。包括飛利浦、歐司朗以及SLI在內的三家歐洲節能燈巨頭于2000年向歐盟起訴中國廠商,認為對方在歐傾銷。 中國能以較低價格打開歐洲之門的原因在于,該產品已過了專利保護期,專利持有人無法再操縱價格獲得暴利,這為中國公司參與競爭創造了條件。在中國產品出口歐洲之前,當地這些巨頭的市場地位穩固,但當遭遇中國中小企業的強烈沖擊時,這些巨頭們因自身成本高昂而陷入了困窘。當然,他們并沒有通過內部管理增效去爭奪市場,而是一面在中國等發展中國家設廠,一面又向歐盟“哭訴”,要求對中國展開調查并征收巨額反傾銷稅。 為什么說是個別廠商的“詭計”呢?簡單來看,當地企業如提出申訴的話,要該產品的生產企業有同盟才行,且同盟的產量要在50%以上,如果支持者只有相似產品產量的25%,調查不得進行。歐盟對中國節能燈廠商展開了調查并裁決了高額稅率就表明,挑起事端的三家公司必然在當地市場占有率相當高。 一位歐洲當地的節能燈進口商曾寫信給歐盟,稱歐盟的生產廠家更應在生產上提高效率和對手競爭,而不是只顧伸手。他還指責,歐司朗等公司自己就在中國設廠,再把產品賣到中東和非洲,在包裝上不打“德國制造”而是“德國技術”。顯而易見,該公司非常清楚中國產品的低成本優勢,他們自己也受益于此。他們一邊享受好處,一邊又向歐盟投訴中國工廠,本身就是一種諷刺。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