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振興東北必須探尋新路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09日 09:55 21世紀經濟報道
特約評論員 梅新育 國務院批復原則同意<東北地區振興規劃>了,國務院振興東北辦、國家發展改革委、東北三省、內蒙古自治區、國家開發銀行等部門從2005年5月開始編制這份規劃,至此終于修成正果。 為了突破東北三省和內蒙古自治區行政區劃的限制,在整個東北的格局下規劃經濟布局和發展戰略,協調各專項規劃和分散的區域規劃,制定專門的振興規劃也是必要的。在東北振興過程中,不僅應吸取其他地區此前的發展經驗,也需要探尋新思路。 近30年來,中國一直呈現對外貿易增長快于GDP增長的格局,而外資又對中國對外貿易乃至整個經濟增長中發揮了顯著作用,以至于在中國出口中外資企業占據半壁江山。廣東等地也依靠高度依賴外資、高度依賴出口的道路實現了快速工業化,令國內其它地區艷羨不已。然而,作為“共和國總裝備部”,擁有大批戰略性產業的東北在發展過程中必然要對外資在其中所占份額施加較多限制,東北已經不可能拷貝其它地區高度依賴外資、高度依賴出口的道路了。在這個問題上,在制定開放經濟發展戰略的時候,我們需要分清楚經濟制度開放度和經濟外向度兩個概念,前者指的是法律法規對開放經濟限制的多少,后者指的是經濟運行中有多少需要借助國際經貿完成。經濟制度開放度高有助于提高經濟外向度,但不同國家之間,經濟制度開放度高與經濟外向度高之間未必能夠劃等號。我們應該追求在保證國家經濟安全等前提下提高經濟制度開放度,但不應盲目追求提高經濟外向度。 近20多年來的中國經濟增長呈現明顯的出口拉動特征,但現在中國工業化正從此前的輕工業化轉向重化工業化,同時西方發達國家對我國的掣肘日益顯著,進口替代策略的重要性由此與日俱增。東北理當在此領域大有作為,而不應盲目追求出口增長。從發展空間來看,進口替代也完全能夠為東北經濟開辟廣闊的前景。按SITC分類,選取7類商品(機械及運輸設備)代表資本設備,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僅每年機械及運輸設備進口額通常就相當于當年東北三省GDP總額的90%以上,甚至大幅度超過100%。實際上,資本設備領域的進口替代應當是東北外貿、乃至整個經濟發展戰略的中心。 在技術密集的裝備工業發展中,人力資源的重要性遠遠超過勞動密集型輕工業。近20多年來,勞動在中國國民收入分配格局中所占份額趨向下降,勞工權利遭受嚴重損害。如果說這種竭澤而漁的策略對勞動密集型輕工業人力資源的損害還能夠較快彌補的話,那么,它對技術密集裝備工業人力資源的損害則可能需要一代人的時間才能彌補。而且,如果說勞動密集型輕工業所需人力資源可以較多地依靠“挖墻角”解決,那么技術密集裝備工業所需人力資源則需要長期持續的培訓。 與此同時,我們的學術界和輿論界似乎也應當對重工業地區勞動者行為的某些特點多些理解,而不是一味指責東北人在面臨下崗、轉業時愛“等靠要”,不如沿海地區人那樣容易接受自謀生路。無需否認,東北地區一些居民中確實存在“等靠要”而缺乏主動精神的問題,但我們也應看到,技術密集裝備工業、重化工業工人所需人力資本(技術、訣竅等)需要較高投入才能形成,而且這類人力資本的專用性較強,機床行業一流的技術人才倘若轉業去化工、紡織行業,他的技術就分文不值。我們怎能盲目強求一個人斷然拋棄需要多年學習和實踐才能取得的人力資本?在我們這樣一個技術人才不是太多而是太少的國家,我們又怎能坐視這些寶貴的人力資本白白浪費?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