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農行改革考驗項氏智慧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08日 08:55 中國經濟時報
■本報記者 姜業慶 7月25日下午,6月中旬新上任的農業銀行行長項俊波來到北京京豐賓館大禮堂,目的是讓在此培訓的總行及直屬機構2007年新入行的員工“增強使命感和責任感”。 按項俊波的說法,農行推進股份制改革和服務“三農”面臨巨大的歷史機遇,為此,所有員工要找到面向“三農”和商業運作的結合點、平衡點和著力點。 “推進農行改革,最重要的就是實現面向‘三農’和商業運作的有機結合,這是農行改革最大的難點所在,也是改革最終能否成功的關鍵所在。”這是項俊波在7月9日農行黨委召開小組學習會議的發言。 能否找到結合點?“這就要考驗項俊波包括在內的農行員工的智慧”。 “我堅信,這條路一定存在,但要付出智慧和相當的努力去尋找。”央行一位主管官員說。 作為國內惟一擁有農業信貸專業化經營管理體系的商業銀行,農行60%的網點、51%的員工分布在縣域,截至2006年末,縣域貸款和城市行管理的涉農貸款共計1.7萬億元,占全部貸款的55%。農行面向“三農”找到的突破點是縣域,以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村城鎮化建設、農村商品流通體系建設、縣域中小企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縣域特色資源開發、農戶生產消費信貸和提供公共金融服務等領域為重點,不斷加大對縣域的信貸投放力度。但這能否在商業上做到可持續,還需要在實踐中得到檢驗。 面向“三農”和商業運作的有機結合的目標是農行原行長楊明生提出的,當時楊明生的設想是,在金融資源相對匱乏的縣域,農行如何在面向“三農”的同時實現自身價值的目標的統一,這是備受社會關注的重點和難點問題,在不同的層面存在一些爭議,國內也沒有成功的經驗可資借鑒。楊明生說,農行有國家的信用基礎,有縣域商業金融主渠道的優勢,有長期服務三農的品牌和信譽,已經具備了在這些地區開拓縣域市場的堅實經營基礎。同時,對于貧困地區低于市場平均收益率的業務,國家可能會給與財政、貨幣和法規等方面的政策支持,這樣農行同樣可以在服務三農中創造良好的經營業績和股東回報,維護上市公司的整體形象。 “與其他三家國有商業銀行、甚至與農信社、郵政儲蓄相比,農行在城市區域毫無優勢可言”。“而其他銀行和農村金融機構,既不會把目前的市場份額拱手相讓,農行同時也存在農村地區貼近度和客戶認知度欠缺的劣勢。能否在日趨激烈的城區競爭中打拼出一片天地,尚難預料。”經濟學家劉紀鵬分析稱。 這僅僅是外表,問題是核心是農行如何控制風險。因為目前農行還有沉重的抱負。農行公布的2006年年報顯示,農行資本金為840億元,不良貸款比率為23.43%,根據農行2006年末的貸款余額31394億元計算,不良貸款余額為7356億元。農行2006年年報還表明,2006年末,農行非信貸不良資產余額比年初減少254.8億元,不良率比年初下降2.05個百分點。根據這些信息,有專家推算農行的不良貸款損失在一萬億左右。 此前農行改革進程與其他三家國有銀行相比,略顯緩慢。2003年底,幾乎在建行、中行啟動改革的同時,農行即向國務院提出注資股改、整體上市的股改方案。此后兩三年間,農行向國務院至少提交了三次股改方案,但均未獲得決策層認可。外界分析,除了農行改革的復雜性要超過其他國有商業銀行外,農行自身進行的改制工作相比之下有所滯后,內部變化有限也是一個重要背景。 有著審計署副審計長和央行副行長雙重背景的項俊波能否勝任?“其實關鍵在于項俊波能否動真格”,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銀監會官員對記者表示,目前,農行股改仍在籌備中,其聘請德勤會計師事務所進行的外部審計現場審計部分已全部完成。那么,其中發現的問題是否能夠得到落實? 不過,有報道顯示,1999年,也就是“審計風暴”刮起的第一年。薊縣國稅局大案是當年李金華所作審計報告中披露的第一個大案。項俊波在其中表現出來的專業水準和膽略,得到審計署的認可。三年之后,他就被提拔為國家審計署副審計長。 那么,從農行的外部審計中發現的問題,項俊波也能否一如從前決不手軟? 除此之外,還有農行1000億美元左右的股改成本,錢從哪里來的問題。盡管此間有媒體報道匯金公司可能注資400億美元,但是“400億美元也不能夠填補農行不良貸款的損失”。 還有一個問題也不容項俊波忽視,那就是農行的冗員安排。25年來,農行機構網點設置基本上按行政區域的框架,機構體系仍為市、縣、鄉層層設置,機構數量多、規模小、效益差且功能單一,成為農行網點營運、核算、網絡三大管理的包袱。由于過長的網點戰線、過寬的覆蓋范圍,給農行的有效監管和服務造成了困難。盡管農行最新表態不會繼續裁員,但是,員工絕對數量的冗余和人力資本的相對貧乏,這是農行基層網點的普遍問題。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