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魯政委:抑制通脹是否會損害居民消費繼續擴大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03日 03:00 中國證券網-上海證券報
當前CPI節節走高,抑制通脹正逐步上升為一項主要宏觀調控任務,而消費增速與CPI變化幾乎亦步亦趨,抑制通脹能否無損于消費本身的繼續擴大?關鍵是要把通脹控制在社會可承受的范圍內。同時,就業水平能夠保持在較高水平,居民收入能夠持續增長,并足以覆蓋通脹帶來的生活成本提高。 ⊙魯政委 去年以來,曾經長期啟而不動的居民消費開始出現持續增長,這對于亟需優化結構、緩解內外失衡的我國經濟來說,無疑令人欣喜。但歷史經驗卻顯示,消費增長與通脹變化亦步亦趨。在CPI節節走高、抑制通脹正逐步上升為一項主要宏觀調控任務的現在,抑制通脹能否無損于消費本身的繼續擴大,可能已不得不成為我們需要關注的重大問題。 根據有關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數據,本輪消費自2005年末2006年初啟動。到6月,當月同比增速已達16.0%,這一水平為1997年2月份以來最高水平。由此也使得從趨勢上看,消費正在向1997年之前的較高增速回升,因為在1994-1996年間,我國消費增速的平均水平遠高于目前,為26.2%,當月同比最高水平甚至達到過41.0%(1994年11月)。 應該說,在我國力圖以擴大內需(特別是居民消費)來緩解國際收支不平衡的現在,居民消費需求的持續增長正是所期望的。但歷史經驗卻顯示,消費高速增長往往與CPI持續上升或高位運行相伴而生,二者的變動趨勢幾乎亦步亦趨。 如果我們認為當前的消費持續增長,實際上可以看作是1997年后通貨緊縮時期消費需求不足狀況的逐步復蘇的話,那么,當前這種復蘇是否同樣會使通脹水平也開始恢復?目前還難以準確評估。因為與1997年之前相比,目前已經發生的顯著變化是:第一,我國工業品(特別是消費類工業品)供給總體呈現過剩格局;第二,居民恩格爾系數不斷下降,食品價格上漲可能的“波及效應”應該會比以前有所減小;第三,我國利用外部資源平衡國內需求的能力正在增強。因此,不排除目前能夠以更低CPI水平支持更高消費增長的可能。但具體情況還需進一步觀察后才能確認。 如果消費增長仍如此前一樣,會加大CPI上漲壓力,那么,可能要么需要人們適度調整CPI預期,要么需要消費擴大政策發生微妙轉變。 在筆者看來(從“應該”與否的角度),兩害相權取其輕,適度調整CPI預期可能是較為可行的。實際上,如果國別間CPI數值可比的話(雖然從嚴格統計意義上說,可比性是很差的,但依然在很多領域被人們以可比方式在加以運用),那么,我們發現,即使與美國相比,我國目前的通脹水平也還不算太高。 根據資料,自1936年至今,美國月度CPI最高曾超過20%,最低則出現過負值;1936年至今的長期平均水平為3.9%,2001年至今的平均水平則為2.7%,均高于理論均衡水平2.0%。在2005-2006年間,美國絕大多數月份的CPI都在3.0%以上,在2005年9月甚至還一度高達4.7%。 正如“菲利普斯曲線”早已揭示的:通脹與失業率(經濟增長率的典型替代變量)之間存在此消彼長的替代關系。實際上,可能正是因為在某些特定時期對無論是相對理論水平、還是相對歷史經驗水平來說都略高的通脹水平的適度容忍,才使得美國立國近三百年來一直保持著平均3%的經濟增長速度,近年(比如克林頓時代)甚至還一度出現了高達4.7%的經濟增長。 我國作為一個依然相對貧困的發展中大國,發展是第一要務,許多問題只有在發展中才能最終逐步得以解決。 實際上,正是由于我國經濟的持續高速增長,才使得在我國每年新增約1000萬就業人口的情況下,去年首次出現了多年未見的城鎮登記失業率下降。也正是因為經濟持續高速增長,才使得財政充裕,從而有更多的財力用來改善民生,特別是低收入居民的生活。而正是這些,為本輪居民消費的持續增長奠定了基礎。 物價穩定,不等于完全沒有通脹,關鍵是要把通脹控制在社會可承受的范圍內。只要就業水平能夠保持在較高水平,居民收入能夠持續增長、并足以覆蓋通脹帶來的生活成本提高,未來預期收入穩定,那么,暫時略高一些的通脹水平,可能也是需要我們加以理解的。因此,正確引導通脹預期,繼續堅持擴大消費,保持經濟持續穩定增長,才是我們在消費與通脹的兩難抉擇中應當做出的正確選擇。 (作者單位:興業銀行)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