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農產品漲價農民應多得好處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30日 08:32 大洋網-廣州日報
廣州日報作者:李龍 社評 肉價不斷上漲,漲得人心惶惶。加上有些所謂的專家不時地拋出 “高價豬肉還得吃上一年”的聳人聽聞“高論”,讓人們對肉價的敏感神經繃得越來越緊。 放眼整個市場,豬肉之外的其他各類食品也都呈現出漲價趨勢。有報道說,廣州各類食品生產供應商近期都在謀劃升價,以至于有超市經理說出了“如今什么不漲價才奇怪”的怪論。 按常理,肉價等農副產品價格的高漲,對農民的益處最大。然而,實際數據顯示卻并不是這樣。以廣東省為例,統計顯示,預計上半年全省農民人均現金收入3080元,增長6.3%,增幅下降1.6個百分點。即便是擴展到全國似乎也好不到哪去。上半年全國農民人均現金收入2111元,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3.3%,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1.4%。這樣的增幅和增速,與上半年的食品價格相比,簡直是不值一提。 農產品市場價格節節上揚,農民收入的增幅卻不升反降,也就是說農民沒有從農產品的漲價中得到好處。這就奇怪了。豬肉價漲了,受益的不是豬農,那漲價的實惠落到哪里去了?農產品價漲了,農民的收入為什么沒有跟著漲上去? 回過頭再看,“廣州各類食品生產供應商謀劃升價”其實已經透露出了漲價的信息。肉價乃至其他食品類產品價格的普漲,一定程度上講是符合市場規律的經濟現象。因為成本高了,供求失衡了,這是不爭的事實,所以必定會導致消費終端價格的上升。因而,肉價等農產品價格的上漲可以說是上游生產資料價格上漲的必然結果。可是由于農產品收益分配的不合理,價格上升帶來的收益增加并沒有真正體現在生產環節,落到農民頭上,而是更多地流向流通環節。 于是,我們看到了在農產品價格上漲中的兩種不同上漲,一種是農民基于生產成本增加而導致的農產品收購價格的自然上漲,一種是生產供應商基于收購價格的上漲而謀劃的升價。很顯然,后一種漲價的幅度要遠遠大于前一種漲幅。所以,肉價的高漲沒有像一般人想象的給豬農帶來多大的利好,反倒是流通領域的經銷商獲取了其中大部分利潤。 也正是基于此,國務院總理溫家寶繼5月份親自到陜西考察生豬生產和豬肉供應情況后,7月25日又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部署促進生豬生產發展和穩定市場供應工作。小小的豬肉讓總理兩次牽掛,并明確表示希望豬肉價格上漲所得到的好處大部分能夠給農民。如何讓農民從豬肉等農產品價格的上漲中得到大部分好處?完全靠臨時性“肉補”恐怕不足以保證,或許讓農產品收益分配模式向農民傾斜最為根本。但這又涉及到一個問題,豬農在整個生產過程中處于弱勢地位,不論是信息的來源上,還是價格的聯動上,他們都無法與供應商相比,怎么樣改變農產品 “流通為王”的收益分配,以創造一個合理的生產、分配模式,需要從生產到流通各環節進行改革。 鑒于當前我國生豬生產的模式以農民家庭式散養為主,從民生的角度而言,肉價上漲的好處必須讓農民共享。而從市場出發,肉價上漲讓豬農受益,就會刺激他們養豬的積極性,從而投放到市場的豬肉就會更多,肉價就會相應保持一定的穩定性。所以于情于理,都應讓農民從農產品上漲中得到實惠。否則這樣的漲價只會讓所有人繼續心慌慌。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