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完善儲備制度比加息更能平抑CPI漲幅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18日 08:23 中國證券網-上海證券報
在我國CPI權數中,食品權重占33.2%比例。我國CPI權重設計的缺陷決定著它所反映出來的通貨膨脹指標在某些時候很可能是失真的,倘若據此制定緊縮政策有偏離實際的可能,而通過完善儲備制度來平抑食品類價格的大幅波動,既可以緩解民眾生活受到影響,也可以解決CPI指標由于食品類價格快速上漲而失真的問題。 ⊙馮光明 國家發改委價格司負責人日前表示,由于價格上漲具有一定慣性,初步預計今年上半年CPI總水平漲幅將達到3%,全年漲幅可能高于3%。而分析師預測,6月份CPI漲幅可能超過4%。本周就將公布6月份的CPI等一系列數據,市場普遍預期,若CPI漲幅越過警戒線,有關部門可能推出緊縮措施,可采取的措施包括發行特別國債、加息或減免利息稅等,新一輪宏觀調控似乎已箭在弦上。 但是,緊縮措施對平抑通貨膨脹壓力未必有效。眾所周知,今年的CPI漲速加快與豬肉、雞蛋等食品價格的上漲有著直接的關系。在我國CPI權數中,食品權重占33.2%比例,倘若食品價格上漲3個百分點,CPI受其影響就將上漲1個百分點。而在美國2006年CPI構成中,食品加上飲料也僅占15.4%。顯然,我國CPI數據對食品類價格的上漲極其敏感,換句話說,我國CPI自身的缺陷決定著它所反映出來的通貨膨脹指標在某些時候很可能是失真的,倘若據此制定緊縮政策有偏離實際的可能。 解決經濟問題重在對癥下藥,食品類價格上漲應該針對性地增加供應,平抑價格。對于豬肉這類食品而言,它的生長具有一定的周期性,無論加息還是減息都不可能改變它的這一天然生長周期。由此,我們開始回到本文的主題,通過完善儲備制度來平抑食品類價格的大幅波動,避免通貨膨脹指標由于食品類價格的快速上漲而失真,誤導人們對經濟真實運行狀況的判斷。 在計劃經濟年代,我國對豬肉等生活必需品都實行儲備制,這種儲備制雖然存在著許多局限性(有些局限性是計劃經濟本身的問題導致的),但對平抑物價的確是有一定幫助的。改革開放以后,市場經濟的發展使得市場供應充足,到2004年,我國人均豬肉年擁有量已經達到50公斤,超過了歐洲30公斤的水平。由于物質供應充足,一些地區取消了相關生活必需品的儲備制度,有的地方雖然勉強保留下來,但由于規模過小、制度缺陷太大,其調節市場供應、平抑物價的作用難以發揮出來。 2004年,我國就遭受過一次豬肉價格飛漲的情況。根據商務部的統計,當年上半年全國豬肉平均價格為11.1元/公斤,比2003年同期高出40%以上;2004年7月,豬肉價格再次上漲10%,超過12.5元/公斤,北京地區的豬肉價格一度接近牛肉的價格。一些商人乘機囤積居奇,全國部分地區的豬肉價格達到了近20年的最高點。但是,成都市的肉價相對穩定,原因是在全國許多地方取消豬肉儲備制度的情況下,成都市將儲備制度保留了下來,在關鍵時刻發揮了調節物價的功能。并且,在1998年抗洪、張家口地震救災和“非典”期間,成都曾拿出近20噸的儲備豬肉予以支持。 這讓有關部門認識到,生活必需品并不能完全依靠市場來調節,因為市場在某些時候也是失靈的,一旦某種生活必需品的供應和需求脫節,就容易造成價格劇烈波動,給民眾的生活帶來巨大影響。在吸取2004年豬肉價格上漲的教訓之后,商務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等15個部委局聯合發布通知,計劃建立并完善全國生活必需品市場供應應急預案。其中,食鹽、糧食、食用油、食糖、肉類、茶正式列為人們生活必需品,并計劃對這六種商品建立國家儲備制度,同時要求各省區市及計劃單列市和省會城市建立相應的地方儲備制度。 但是,此后建立起來的儲備制度尚存在不少缺陷,相關標準仍然沿襲過去,未能充分體現出市場經濟體制下儲備制度的新特點。比如,配合相關儲備制度,我國銀行推出了肉儲備信貸,加大對儲備肉等儲備企業的支持力度。但是,相關制定的銜接出現了脫節。我國儲備肉分為凍肉儲備和活體(即活豬)儲備兩種,一般而言,凍肉的輪換周期為6—8個月、活體的輪換周期為4—6個月,相應的,儲備肉貸款期限也應在4—8個月,但我國農行1999年發布的《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國家專項儲備貸款管理暫行辦法》規定“儲備肉貸款期限最長不超過3個月”。這阻礙了儲備肉制度的發展。計劃經濟時代的儲備制度與市場經濟時代的儲備制度存在著天壤之別,我國需要在儲備功能、儲備規模、品種結構、管理體制等諸多方面進行改革和完善,一旦生活必需品儲備制度得以完善,就可以隨時通過加大儲備或釋放儲備來調節物價,避免食品價格大幅波動影響民眾的生活,也避免CPI因食品價格的大幅波動而失真。 總之,應該剖析CPI快速上漲的真正原因,結合中國的具體現狀采取針對性的措施,而不一定非得采取緊縮性措施予以應對,尤其對于食品類價格上漲導致的CPI上漲,緊縮措施的效果非常有限。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