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馬紅漫:讓增加財稅收入成為刺激消費啟動器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17日 04:40 中國證券網-上海證券報
⊙ 馬紅漫 2007年上半年,中國稅收收入仍在高速攀升。國家稅務總局日前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全國稅收收入規模近2.5萬億元,增幅達29%,是近年同期收入增長最快的一年。稅收規模的大幅增長顯示出國家財政實力的明顯增強,更為關鍵的是能夠為目前已然捉襟見肘的宏觀調控手段,提供一個創新的調控思路。 如果對當下中國宏觀經濟形勢的困境做一個簡單的概括,那就是:由于外匯占款持續增長而引發了流動性供給過剩。然而這只是問題的表象,導致這些問題產生的實質是國內消費需求的嚴重不足。這其實符合教科書中對于經濟危機的闡述,只不過由于國際經貿關系的發展已然使得海外市場成為國內企業主傾倒“過剩牛奶”的河流。經濟危機的形式也由商品供給過剩演化成外匯占款供給增加導致的資金供給過剩,但是其本質并沒有發生變化。宏觀經濟數據也可以證明這一點:從需求結構看,在過去的20年中,最終消費占GDP的比重已經從66.0%下降到51.9%。同期,居民消費占GDP的比重也從51.7%下降到了38.0%。 由此可見,所謂的外匯儲備增長、流動性過剩、資產價格泡沫、通貨膨脹等等一系列目前看似難以破解的問題,其實并沒有各界想象中那么復雜。因為他們的本質原因都是相同的,即市場處于產品供給遠大于需求的狀況。要改變這一狀況,或者是減少供給或者要提高需求。而目前中國經濟發展的現實,保持就業率和實現社會和諧的目標,使得減少供給不具有現實可行性,因此解決困局的唯一思路就是想盡一切辦法啟動內需。 遺憾的是,既有的調控政策對于這一目標實在是勉為其難。事實上,導致消費需求不振的關鍵在于,社會居民“無錢可花”或者是“有錢不敢花”。而面對表面上趨于過熱的經濟走勢,傳統的貨幣政策手段無外乎加息、提高準備金率。即便加上即將發行的特別國債,這些措施其實都是試圖從減少貨幣供給、提高資金使用成本的角度來抑制過熱趨勢,但本質上也會對市場需求形成抑制,甚至有南轅北轍之嫌。 政策的失靈并不能埋怨政策本身,如同中醫理論一般,貨幣政策之于當今宏觀經濟如同治標,而無法切中肌理,稅收政策的調整則是正當其用之際。導致居民消費滯后的原因在于,居民預期的收入沒有明顯增加,而伴隨房改、醫改、教育改革的推進,居民預期中的開支大幅攀升,由此選擇儲蓄而非消費就成為必然,因此才會演繹出一場所謂流動性過!按髴颉薄X斦愂盏拇蠓黾,為刺激居民消費創造了契機,可以從兩方面著手真正發揮刺激居民消費的作用,從而破解宏觀經濟問題的要害。 其一,財政稅收的開支須當全力立足于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包括住房保障制度、醫保制度等等。這些保障體系應盡快破局推進,將高稅收落實為居民普遍的高福利,從而消除居民預期開支大幅增長的不確定性。目前的問題是,類似的社保體制建設始終落后于居民的期待。以醫保為例,在去年年底未能上交醫改方案之后,衛生部曾承諾今年5月向社會公布改革初步方案,但時至今日方案仍未成型,這樣的速度不能令各界滿意,也讓財政稅收的投入遭遇到了來自部門制度建設的瓶頸。 其二,盡快變財政收入為“讓富于民”。既有的稅收體制成型于1994年的稅制改革,其時國家正處于通貨膨脹和財政收入不足的環境當中,因此稅制設計偏重于抑制需求同時兼顧擴大政府財政收入的原則。顯然,這樣的原則并不適合當下的經濟形勢,需要從原則上予以矯正。矯正的方向就是讓稅于民,提高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水平,使稅收體制成為拉動內需的動力。為實現這一目標,需要兩個方面的努力,一是減輕居民整體的稅務負擔,諸如減低個人所得稅稅率等;另一方面,則是在整體財政收入增速較快的背景下,嚴格加稅和征稅的法定程序。例如,對類似證券交易印花稅等稅率的上調需提前公告,對是否應當增加稅率、增稅所得應用于何處等進行公開討論。只有事前經過公眾的充分討論,新的稅率方案才可實施。這樣才能徹底避免加稅傷害市場信心的不良影響。 市場總是正確的,如果政策調控措施遭遇到了市場無聲的“反抗”,唯一的辦法就是矯正政策選擇,而不是去抱怨市場。只有找準當前宏觀問題的要害,在既有政策基礎上,施以適當的稅收政策措施,宏觀經濟問題才能迎刃而解。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