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國企內外部審計為何跳不出自我監督陰影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12日 03:25 第一財經日報
王明眼 內部、外部審計都難見效,問題的核心是目前國企審計監督沒有跳出自我監督的怪圈。一種既不利于內部審計監督,也不利于外部審計監督作用發揮的國企制度本身的弊病,說明國企制度需要改革是問題的關鍵 我國從1983年開始組建國家審計體系。在審計體系組建后不久,即在國企內部成立內部審計,20多年來,國企都按照要求逐步建立了內部審計機構,配備了專職內審人員,內部審計在查弊糾錯,維護財經紀律,反腐倡廉,促進企業提高管理水平,堵塞漏洞,建立責任制,加強內控等方面做了一定的貢獻。但是,國企內部審計存在一些弊端,開展得并不理想。 內部審計:服務對象錯位導致職能轉變 審計的產生最初是因所有者財產規模較大,自己不便直接管理自己的財產,需要委托他人管理。在委托與被委托的關系中,所有者為了財產的安全,對受委托者不放心,于是委托另外的一些人,獨立地對財產管理者的賬目、實物管理過程進行檢查、核實,并將監督結果報告所有者,這個檢查監督者就是最初的審計。 后來審計發展越來越服務面寬了,但最終主要還是為財產所有者服務的,在西方現代企業中,審計主要是為投資者服務的。一般是由股東(或股東代表者)聘請,對股東負責。審計代表投資者檢查經營者錯弊問題。 在我國國企中,由于所有者不到位,加之在國企內部形不成有效的約束制衡機制,所以國企內部審計為誰服務就成了問題,名義上也要對人民、對國家負責,實際上是直接受企業經營者領導,加上國企經營者權力高度集中,國企內部審計實質是為國企經營者服務。 按照審計為所有者服務的理論,國企的經營者理應是被審計監督的對象,但在國企里,經營者由被審計監督的對象變成了內部審計的領導。 由于內部審計服務對象的錯位,使國企內部審計職能發生轉變。現在不少國企的內部審計同內控部合并,叫“內控審計部”,也有同其地管理部門合并的,完全證實了由于服務對象的變更,內部審計監督職能也隨之改變,變成了服務于管理者的管理職能。 外部審計的尷尬 國企內部審計有尷尬,外部審計也沒有跳出自我監督的怪圈。國企外部審計主要包括政府審計機關及聘請社會審計(會計)事務所對國企的審計。 外部審計在伴隨國企改革走過的20多年里,在保護國有資產完整和促進國有資產提高效率等方面,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政府審計機關是政府內部負責審計監督的職能部門,由政府審計機關對國企進行審計監督,具有合理的一面,也有矛盾的一面。政府審計目的主要是保護“公共財政”及“公共財產”安全的,國企的財產是“公共財產”,理所當然應屬于政府審計監督范圍。另一方面,政府又是受托經營國企者,按照委托代理關系中的審計定位,在對國企審計監督中,政府也屬于審計監督對象。 國企造假賬、人為伸縮利潤,有時正是一些地方政府官員的要求。國企扭虧為盈時,某行業依據政府官員的要求,整個行業造假賬,造出超過百億元的空洞,還被樹為扭虧為盈的先進行業。某些地區在財政收入完成較好的情況下,地方政府要求某些國有企業虛增成本、減少利潤,為了有利于爭取財政補貼,政府要求審計部門要“積極”配合造假賬。這些地方政府帶頭造假賬的行為,政府審計如何監督? 而且,由于政府審計成立較晚,生活、辦公、福利等設施較差,于是一些地方將審計成果同審計經費掛鉤,按審計罰沒上交財政的百分比提成,某些地方審計部門辦公樓、培訓中心、職工宿舍等(有的還可多發獎金、福利)就是憑審計罰沒收入提成建起來的,審計罰沒收入主要來源是國企,而且最好不是本級財政管轄的國企,如地方政府的審計部門審計中央國企(罰沒中央級財政收入),所有效益高的、油水大的中央企業成了地方審計機關最熱心爭奪的審計任務。某些中央企業盈利大戶,往往是各級審計年年來,有時同時幾家政府審計進駐。這些審計組到企業專找能拿錢的項目,如偷漏稅等。什么資產流失、損失浪費、瀆職失職等拿不到錢的審計事項,審計組是不會用功的,審計功能因錢而變味。有的企業領導向某些政府審計部門能提出這樣的問題:每年給你們多少錢可不來審計?這樣雙方都可減去麻煩。審計為錢而來,必然會產生“花錢買平安”的問題,只要企業能給錢什么問題都好商量。 聘請社會審計的問題 “審計為錢而來,企業花錢買平安”在一些國有企業聘請社會審計中體現得比較突出。 企業花錢聘請事務所審計是政府對企業的要求。國有企業聘請事務所審計,由企業出資,由企業聘用。社會審計(會計)事務所是自負盈虧,以營利為目的,掙誰的錢為誰服務是其應有的宗旨。企業出資,企業聘用決定了這些事務所必須要為企業服務。如果想通過這些事務所的審計來揭露經營者的弊端有一定難度。比較認真的會計事務所是將審計發現的問題先通報企業負責人,經過交換意見,協商變通處理辦法,能掩蓋的掩蓋,能變通的變通,問題盡可能地不上審計報告。這就不難理解那樣多的假賬,假財務報告都是通過這些審計事務所審計簽證了的。國有資產在國有企業改制中大量流失,與一些審計事務所幫倒忙有著密切的關系。 國企監督制度需要改革 內部、外部審計都難見效,問題的核心是目前國企審計監督沒有跳出自我監督的怪圈。國企外部審計中存在的問題可以看出,國企外部審計監督制度上存在缺陷。特別是審計監督的獨立性、超脫性,不論是企業的內部審計還是企業的外部審計,在審計制度的設計上都應當著重注意問題。一種既不利于內部審計監督,也不利于外部審計監督作用發揮的國企制度本身的弊病,說明國企制度需要改革是問題的關鍵。 如果企業制度不好,某些在其他企業中的有效措施在這里也會變得軟弱無力。一個不能建立起有效監督機制的企業制度本身就是一種不合格的企業制度。企業最有效的監督是來自所有者的終極監督,而國有企業監督,包括內部和外部審計監督,都缺乏這種來自所有者的監督。(作者為某大型國企原審計部主任)插圖/蘇益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