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外儲運用的程序與風險問題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02日 02:27 第一財經日報
馬紅漫 在我國進行外匯儲備投資管理改革過程中,市場最不愿意看到的一幕即將發生。 據報道,美國著名私人股權投資公司黑石集團,將以5億美元收購中國藍星總公司30%股份。如果報道成真,藍星公司將成為黑石集團在中國投資的第一個項目。由于不久前籌備中的國家外匯投資公司已與黑石集團正式簽署協議,斥資30億美元購買其首次公開上市發行10%的股份。因此,黑石對藍星的這筆投資同時也意味著,中國外儲海外投資又回流到了國內,外投公司成立的初衷隨之被扭曲。 國家組建外投公司的本意是斬斷外儲增長與過剩流動性之間的鏈條,繼而通過減少社會資金供給總量來影響居民消費價格和資產價格。然而,黑石集團如今卻轉向中國內地市場投資,就相當于部分投資出去的外匯資金又間接流回境內。由此形成的“二次結匯”,讓央行不得不依舊被動地增加相應基礎貨幣的投放,流動性將隨之繼續放大。 外儲黑石投資的“出口轉內銷”表明,在我國外儲管理模式的探索中,尚未建立起一套科學、系統的事前監管機制。這一問題不僅表現在資金回流的個案上,從外投公司注資黑石集團的流程來看,也存在一些問題。 日前,國務院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特別國債議案,也就是擬發行1.55萬億元特別國債,購買約2000億美元外匯,作為組建國家外投公司的資本金來源。這一議案獲得通過的時間是6月29日。然而早在今年5月,在國家外投公司還沒正式成立,且未經人大授權的情況下,30億美元的對黑石投資就已經高效率地完成。 僅從流程來看,這一投資無論在遵循立法程序、建立公司治理機制,還是投融資監管等方面,都存在制度漏洞。首筆外儲資金運作的唐突發生,讓人們不得不對未來外投公司能否在嚴格監管之下,完成政策調控的歷史使命而擔憂。 以黑石作為第一筆投資對象本身,業界也存在明顯的爭議。絕大多數咨詢公司認為,私募股權基金(PE)未來的業績發展堪憂。一方面全球股價高企讓很多PE不得不轉而布局新興市場,其投資風險隨之加大;另一方面,隨著市場預期利率進入上升通道,也會讓PE的融資成本日益提高。正因此,黑石集團股價自掛牌首日飆升后,日前已跌至每股31美元的招股價格之下,連續的下跌讓中國外匯投資的4億美元賬面贏利隨之蒸發。 事實上,在強制結匯的制度安排下,外儲在本質上屬于央行對全體社會公眾的負債。作為債權人,公眾理應擁有起碼的知情權與監督權。有關部門提出通過設立外投公司的模式,切斷外儲增加與流動性供應的鏈條,其思維雖然是正確的,但問題是,對于社會公眾而言,由于外儲在經營績效方面的信息不透明,社會公眾將很難判別和評價外投公司運作外儲的效率與成果。對于外儲運作的主體公司和具體管理人員,這也意味著考核指標無從談起,內控監管失去基礎。 歷史經驗早已表明,只要存在信息不透明,政府主導下的政策性公司往往難以提高工作效率。信息公開透明、程序合規合法,是公眾公司的最基本要求。作為政府主導的政策性公司,外投公司因其性質的公益定位、因其得失涉及公眾利益,更需要秉承這一基本原則。(作者為上海電視臺財經評論員,經濟學博士)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