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如何看待中國的勞動力市場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01日 21:13 經濟觀察報
張軍 復旦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 很多經濟學家著迷于觀察和研究正在發生著經濟發展與社會變遷的國家。中國顯然是一個自然實驗場。中國正在經歷著歷史上可能是最純粹和最巨大的經濟變遷。 但中國與其它計劃經濟的轉型有很多的不一樣,最不一樣的是,在中國,競爭是壓倒一切的“規則”,競爭無處不在。究其原因,不難發現,是因為中國這個經濟即使在計劃經濟時期也是比較散狀的,有序的成分非常少。所以,這個規模巨大的經濟變革是從下而上的一個高度分散的過程。一旦解除計劃統治,這個經濟必然從下面開始,迅速走向分散的競爭狀態。在這個社會的最低層,最窮的人如果不出去做工,是難以有別的可以改變命運的機會的。于是,即使還依然受制于城鄉分割和戶籍管制,大規模的城鄉人口轉移還是發生了,而且成為不可阻擋的大現象。 每年千萬以上的年輕人口從農村流向城市、從農業向非農部門不斷轉移,這股力量很快摧毀了舊體制中對城里人和對國有企業職工的任何保護傘。這就形成了中國非常純粹的和充分競爭的非技能勞動力市場。在這個市場上,是競爭說了算,不是原來的現存的任何制度。因為非技能的年輕勞動力人口的轉移規模龐大,經濟自由化帶來的勞動力之間的競爭力量勢不可擋,迅速成為經濟變革的推動力量,使加工制造業成為中國最發達的產業。而原有的政治、政府職能、法律、人文和思想與這個經濟巨變的過程則基本上是脫節的。 最近我的好友胡景北教授在自己的博客上發表文章,強調說中國農民的遷徙是中國最重要的經濟現象。我完全贊同。在這個世界上的很多國家,尤其是在上世紀50年來之后,很多政治獨立和經濟實行自由化的國家,都經歷城鄉的移民現象,幾乎沒有例外。但是,其人口轉移的規模都不可能與中國這20多年的情形相提并論。 巨大的非技能和低技能勞動力市場的形成給了中國將加工制造業走向全球化的競爭能量。制造業和加工貿易的擴張也給這些勞動力創造著就業的機會。可是,很多觀察家們一開始并不能理解為什么中國的加工貿易會得以擴張,因為中國的金融體系和資本市場非常不發達,政府壟斷和集中控制的金融資源是不利于低技能勞動密集產業發展的。后者通常應該是在一個金融高度自由化的體制下才是可能的 (印度IT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很好的例子)。而在中國,加工制造業的崛起是FDI大規模流入的結果。 加工貿易的擴張對中國經濟增長是做出了重要貢獻的。但問題是,它創造就業的機會終究是有限的,它不僅要面對日益嚴峻的貿易摩擦的沖擊,面對其它國家對FDI的爭奪,它還要面對技術升級本身帶來的挑戰。它不能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 (中國在過去10年的就業創造一直沒有怎么增長)。重要的原因之一在于就業創造需要政府和市場的密切配合。比如,要解除金融管制,要發展要素和技術市場等中間組織。實際上,10年來,金融中介或金融交換市場嚴重不發展。民間的金融借貸和交易行為不斷地被禁止,民間的信貸和金融交易越來越不自由,金融資源不斷集中管制。除了政府和國外公司之外,無數最接近本土市場和勞動力資源的最底層的人員沒有辦法容易地獲得金融和技術的支持,這依然是今天中國就業創造的最大障礙。 低技能和非技能勞動力的巨大規模為民間創業活動提供了天然的條件,但就業創造的活動需要政府在資金、技術、市場開拓和營銷等方面的支持和服務。政府即使試圖幫助一些創業者的資本形成,也大多數是那些科技園區的精英者們,與那些普通的非技能勞動力幾乎沒有關系。這些非技能的勞動力沒有技術專利,他們有頭腦,有力量,更有吃苦的精神,他們多半會是農民,但是如果他們當中有哪怕很少的人有創業的熱情并能得到政府的金融和技術等方面的支持,那么他們可以在農村就地辦廠,可以去規劃自己的目標,可以在生產鏈和服務領域中去尋找機會。他們可以幫助更多的非技能勞動力在當地就業,擺脫貧困,就像當年鄉鎮企業那樣的紅火。這是非常重要的經濟發展的故事。15年前我在美國訪學時,很多人提及他們都讀過的一本書,講述一個中國的農民搞磚窯廠而改變很多人的命運的故事。這樣的故事才是最中國的。 但讓我不解的是,鄉鎮企業今天似乎成了一個非常負面的詞。它與落后、污染和犯罪更多地聯系在一起。類似1980年代鄉鎮企業的故事今天聽得越來越少了,而令人痛心的事故多了。媒體上充滿了各種“新聞”:無證經營的作坊和地下工廠被查處,街頭的攤販被取締,造假窩點被搗毀,層出不窮的小煤窯爆炸與坍塌……讓人目不暇接。我總是問自己,他們為什么這么干?因為沒有錢,沒有接受好的教育,不知道怎么掙錢,或只知道要掙錢,還知道要用最省錢的方式掙錢? 地方政府嚴厲查處和監管這樣的不法經濟活動當然是重要的職責,但還有更重要的政府職責。當一個農民或者任何一個私人想從事某個經營活動的時候,政府在進入、許可、資金、技術、管理和人力資源等方面有沒有給他們可以容易獲得的公平的許可、援助和服務?因為少有或沒有這些服務與支持,那些希望改變自己命運的人往往就可能去鋌而走險。鄉鎮企業本來是可以持續地發展的,但似乎沒有給它更多的政府服務和支持。農民或者那些離開農村的移民要創業、要教育、要生產、要就業、要掙錢,但這個體制里幾乎沒有可以幫助和服務他們的東西。最近我經常在書中讀到,東亞經濟,尤其是臺灣地區,在經濟發展的類似階段上,都是因為當地政府在基礎教育、技術援助、金融中介等方面向農村和農民傾斜才逐步走上了公平增長道路的。這個結論對我們應該是特別重要。 當一個農民或者任何一個私人想從事某個經營活動的時候,政府在進入、許可、資金、技術、管理和人力資源等方面有沒有給他們可以容易獲得的公平的許可、援助和服務?因為少有或沒有這些服務與支持,那些希望改變自己命運的人往往就可能去鋌而走險 來源:經濟觀察報網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