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讓歷史的現場更清晰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16日 23:27 21世紀經濟報道
汪凌 一個人讀書時間長了,無形中漸漸會形成一定的興趣視野,那些與興趣契合、能會心會意的人事,自然進入眼中;而興趣之外的話題,可能瞄一兩眼,卻不會去深究。實際上,久而久之,也許在某個領域有所積累,可是,也會由此忽略了別處的風景,有時候,難免就對學識造成了某種粘滯。這是我自己的心得,也是讀過李輝<封面中國>后的感觸,因為它將我帶到一個相當陌生的境遇當中。這本書的副標題是——美國<時代>周刊講述的中國故事(1923-1946),尤其是,當事件和中國有如此深刻的聯系,而此前又被有意無意忽視的情況下,閱讀的過程,除了探秘尋底的酣暢之感,還被那些撲朔迷離、詭異變幻的歷史細節所震撼…… 美國<時代>和<生活>周刊的老板盧斯,是一位傳教士的后代,在中國山東度過他的童年時代。1923年他創立<時代>,后來它成為一個世界性的媒體帝國。在它的全球視野里,因為盧斯的中國情結,在創刊第二年,中國便出現在<時代>的封面上,截止到2003年春天,上了<時代>封面的中國人物約五十多人。如李輝所言:"一個個封面人物把漫長歷史斷斷續續地串聯起來,成為今天描述中國的一種特殊線索。" 在<封面中國>,歷史敘述則被限制在中國抗戰勝利為止。從北洋軍閥吳佩孚起,那些幾十年來對中國現代史進程發生重大影響的軍政界人物,次第出現在<時代>和<生活>的封面與內頁,馮玉祥、閻錫山、張作霖與張學良父子、溥儀、蔣介石與宋美齡夫婦、汪精衛、毛澤東、周恩來……同時,還有那些參與了中國政局的外國人(主要是美國人)。到1949年,毛澤東第一次出現在<時代>封面上。這些人、事,被放在一個更大的國際背景下,中國政治格局的變遷、中國軍政強人的興滅、中國軍隊的面貌,日本吞并中國東北的野心,蘇聯等列強在中國的勢力瓜分,美國對中國事務的政策和干預,美國軍政界幾位"中國通"在中國的遭際,等等,盡現于眼前。可以說,對中國近現代史,尤其抗戰史的理解,<時代>提供了來自國際一方的補充。在書中,李輝打開了一扇曾經緊閉的門戶,讓我們看到,當中國發生著改革和革命的時候,整個世界大勢是如何的。在<太平洋,看此番云聚云散>一章,從盧斯訪問重慶起筆,這已是中國軍隊浴血抗戰的第四個年頭。這一年,國際形勢風云變幻,希特勒入侵蘇聯,日本突襲珍珠港,一直孤立無援的中國終于和英美結盟、蔣介石一度被推到"大國巨頭"的位置。然而暗潮在涌動,河南大饑荒和國民黨腐敗被曝光,美軍駐華將領與蔣宋矛盾激化,國共沖突加劇、中國戰區不再成為主戰場……特別是,來自<時代>著名記者白修德之手的特寫和報道,尤其若干篇僥幸逃脫了國民黨嚴格的新聞檢查,于是,腐敗的一角被掀開,宋美齡游歷美國苦心經營的蔣宋光環被打破;而在<落寞的身影>,更以記者白修德串聯起了在中國戰區內,大國間、國共間等各方力量的博弈。現實格外嚴峻。 歷史當中個人化的行為,給現場提供了無限的豐富性。書中對<時代>老板盧斯的描述,尤有意味。因為他偏袒國民黨,<時代>有關中國的報道呈現出一種復雜甚至奇怪的面貌——有對蔣宋毫不吝惜的贊美,也有對他們治下官員腐敗毫不留情的揭露。在他的努力下,白宮邀請蔣宋訪美,他"竭盡其能地在美國公眾面前為他們塑造出完美的形象",中國也一度以"大國"身份,加入到盟國的行動中;然而,官員的貪婪、饑荒的真相,毛澤東和紅軍的信息,同樣是在盧斯的支持下得以披露。"意識形態的固執與新聞自由、新聞監督的功能,便是這樣糾纏于盧斯的內心。" 還有"老中國通"和"花生米"的沖突。史迪威將軍被羅斯福派來出任蔣介石的參謀長,這是一位曾在中國前后待過六七年的"老中國通",深入接觸過中國社會,了解中國,也了解中國軍隊的將領和士兵。身負重任的他重返中國后,卻對蔣介石印象不佳,在日記里給蔣起了綽號"花生米"——美俚語指野心大而能力差之人。最終,沖突以史迪威被召回而結束。其間,史迪威那首讓人捧腹的詩作,那個極其缺乏策略的通報,等等,都讓我們為歷史進程中某些場景的吊詭而慨嘆。正如李輝所引述的另一種假設,如果"老中國通"和"花生米"一開始就合作愉快,如果"老中國通"沒有激怒"花生米",中國現代史的進程將會怎樣?這些仿佛極具個人色彩的偶然性,卻因出現在關鍵時刻,導致了個人和大局的轉變。 在這些歷史事件的敘述中,許多細節令人印象深刻,使每個相關人物的個性凸顯出來。正是這些豐富的細節,以及在其中生動著的人物,將歷史的骨架填補得血肉豐滿、栩栩如生。你能感到,這些細碎的片段,仿佛不經意地散落各處,然而,當大局已定,回頭審視卻發現,它們左右、影響了歷史的前進,堆積起歷史學家筆下一個個"大事紀"。當年活躍在歷史現場的<時代>記者們,記述了那些轉瞬即逝的細節;李輝敏銳地注意到了它們,摘錄下來,重新放到我們熟悉的歷史框架中,進行審視。他說:"審視歷史常需要考究細節,將一口井挖掘得越深越好。有時則需要跳出某個具體場景,持一種瀏覽心態,神游于時間流動之中的場景銜接,似乎各自孤立的現象,說不定偶然間讓人有了新的體味,從中發現彼此的關聯。這一發現,或許能讓人在敘述歷史時找到新的途徑。" 探尋的新途徑,由此而衍生出來。 <封面中國>類似于"外國人看民國",李輝將湮埋在故紙堆里的中國封面收集起來,串聯下來,民國的風云變幻幾乎就在其中了。他認為:"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那些外界媒體的報道,不管其全面、準確與否,也不管其出發點如何,它們總是可以使我們的視野更開闊,思路更多樣,從而……得出更接近于真相的結論。"我就覺得,這樣的梳理,實在是填補了研究的空缺。<時代>關注細節,將單個的人物命運與對歷史的宏大述說結合起來;李輝則將細節當中的"空當",一一用史實填補、連綴起來——大量的前期案頭工作,反映在文字中,也許就是那么幾行呢,卻使歷史的現場清晰起來了;而對歷史的態度,對現場人事的觀察,對歷史進程的思考,也散落于敘述中那些發人深思的省察當中。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