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張庭賓:人民幣升值解決貿易順差如抱薪救火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09日 03:02 第一財經日報
——貿易順差與人民幣匯率真相之三 張庭賓 今年1月15日,商務部高官對貿易順差表態,“要將解決貿易順差作為今年外貿發展的頭等大事抓好落實”。幾乎與此同時,商務部網站全文刊登了題為《外經貿發展如何應對人民幣升值挑戰》的報告,其“假定人民幣低估15%”,稱“到2007年底以前,人民幣累計升值幅度可能達到9%~10%”的預測,即2007年中國人民幣可能升值4%~5%。 盡管商務部事后澄清該文僅代表商務部研究員的個人觀點,但由于該報告在商務部官方網站刊登,發布者身份又是商務部的研究員,再加上與高官講話非常巧合地同時發布,還是讓市場理解為商務部對人民幣升值的態度發生變化,市場對人民幣更大幅度升值的預期驟升,結果此后半個月,人民幣對美元升值0.414%,如果全年保持這種速度,則2007年人民幣年升值5.08%。 這一事件,將貿易順差和人民幣升值關系的爭論推向風口浪尖,而關鍵的焦點是,傳統的國際貿易與匯率理論——本幣升值,順差減少是否正確。 在上一篇分析中,筆者已通過逆差國的案例反證了傳統的貿易順差與匯率變化理論在美國的失效。而在中國,該理論也同樣是失效的。 首先,該理論在過去19個月中已被初步證明失效,即2005年7月21日人民幣匯改至今(截止到2007年2月1日,以下同),人民幣兌美元已經升值6.22%,如果按照傳統的貿易與匯率理論,中國對美外貿順差應該相應減少6.22%,至少也應該降低一點,但遺憾的是,它沒有給“信徒”們面子——中國對美貿易順差持續增長,由2005年的1019億美元,增加到2006年的1775億美元,由2005年6月的96.8億美元增加到2006年6月的145億美元。 盡管如此,“信徒”們仍在辯稱——貿易順差沒有降下來,那是人民幣升值不夠,升值6%不行,那就升值16%,甚至升值60%試一試。筆者倒是建議他們從書本回到現實,世界已經因“人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而變遷。 自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全球的經濟貿易結構天翻地覆,已顛覆了傳統貿易和匯率理論。此前,國與國的經貿關系的基本特征是,各國在本國生產商品和服務,通過進出口的方式提供給對方——在這種模式中,銷售額和利潤都附著在同一件商品上,屬于同一家公司,同一國籍。但隨著跨國公司在中國直接設廠,跨國公司品牌的商品中,銷售額和利潤已經被分離,跨國公司通過OEM,不需要直接制造,卻可以通過品牌授權等方式拿走更多的利潤。在不需要標注“美國利潤”的同時,銷售額卻變成了“中國制造”,變成了中國貿易順差的“罪責”。 簡單地說,當國際貿易中,商品的銷售額和利潤分離,分屬不同國別的企業,原先建立在銷售額與利潤同一體上的傳統貿易與匯率理論必然失效。 這種新的國際經貿生態是怎樣形成的呢?按照中國宏觀經濟學會秘書長王建先生的理論,在上世紀90年代以前,因為政治壁壘和地緣的隔離,東方國家和西方國家形成了壁壘森嚴的兩種不同經濟體。西方國家采用了市場經濟,刺激了生產力的發展,土地和勞動力等價格不斷攀升,逐漸形成了一個高價格體系;中國等國則采用了計劃經濟,造成短缺經濟的現實,土地和勞動力等價格一直在低位徘徊,形成了一個低的價格體系。就像在長江上建了一個三峽大壩,上游的價格水位很高,下游的價格水位很低。 上世紀90年代以后,隨著政治壁壘降低,加上因特網等高科技跨越了地緣的距離,跨國公司發現,它們完全可以利用這種價差,將制造基地搬遷到中國等發展中國家,從而極大地降低制造成本,為公司創造巨大的新利潤空間。隨著制造能力向中國的大規模轉移,必然帶動中國的勞動力和土地等價格的上漲,隨之而來的商業和金融服務業則進一步推動中國的價格上漲。與此同時,美國的商品價格則出現下降趨勢,以低價著稱的沃爾瑪的崛起正是把握了這一趨勢。 目前,國際經貿關系已經形成了一種新的基本結構,即隨著美國制造能力向中國等發展中國家轉移,美國必然向金融衍生經濟升級,由于金融衍生階段賺錢更容易,美國人消費大手大腳,成為全球最主要的消費增長之源;中國則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制造基地,從世界各地采購原材料,加工為成品后,再運到美國等西方國家銷售。此結構中,在中美之間,美國必然持續出現大額的貿易逆差,中國必然持續出現大額的貿易順差;在中國與原材料提供國之間,中國是貿易逆差,原料提供國則是貿易順差。但是,從利潤流向的角度,在中美之間,美國是巨額的利潤順差國,這種巨額的利潤順差,反過來又支持了美國金融資產的價格上漲。 無須回避,在這種新結構中,只要中國“世界工廠”的基本角色不變,中國和美國之間不可能實現貿易額的基本平衡,而中國的“世界工廠”的基本定位至少會持續10~20年,目前,由于中國“世界工廠”的發展仍然在上升周期之中,中國對美貿易逆差將在未來相當長時間保持高位,甚至不排除繼續上漲的可能。 如果非要把中美間的貿易平衡作為至高無上的目標,那么有兩個方法:一、中國盡快超越OEM品牌代工廠的階段,使得中國制造與中國品牌、中國資本合為一體,但這最多只能是局部實現,因為美國資本、美國品牌和中國制造的結合已經是既成事實。二、中國形成與美國并雄的強大金融市場,可以有足夠的金融資產收益養活國民,然后把制造能力轉移到其他發展中國家,但這在至少10~20年內都是奢望。 非要達成貿易平衡不可的話,那只剩下一個辦法,將人民幣大幅升值,自廢了“世界工廠”的“武功”,將“世界工廠”的歷史機遇慷慨地轉贈他國。即使那樣,美國的貿易逆差仍然不會減少,除非美國人不再消費,或者自己重拾制造。 事實上,試圖通過人民幣更大幅度升值來減少貿易順差,不僅不能實質性地減少貿易順差,更可能刺激更多的熱錢偽裝成貿易順差或外商直接投資“偷渡”中國,從這層意義上說,用人民幣更大幅度升值來減少貿易順差,只能是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發表評論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