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产 亚洲 小说图片,337p人体粉嫩胞高清视频,久久精品国产72国产精,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不支持Flash
新浪財經

從民工荒到劉易斯拐點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24日 14:19 新民周刊

  勞動力供給高峰即將結束,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關鍵時刻已經到來。

  撰稿/汪 偉(記者)

  春運在即,“民工荒”和“技工荒”作為一個話題隨之進入第三個年度。揣測和恐慌已經漸漸平息,短缺某種程度上正被日漸適應。然而,對一些研究者來說,這3年或許是一個新歷史時期的開端,變化中的勞動力問題將緩慢而堅定地改變中國社會的未來景象。

  2006年12月11日,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劍閣在《財經》雜志年會上說,日常生活中已經比較明確地感覺到種種跡象,可能發生“勞動力從總體上的供過于求轉為供求平衡,甚至會局部出現供不應求和將來整體上出現供不應求的局面”。如果這個判斷成立,李劍閣認為將全面影響中國城市化政策、工資政策、農村土地經營承包的經營制度和產業結構。

  會議主持人吳敬璉插話說,中國社會科學院的蔡昉提出來,“剩余勞動力無限供應的狀況已經改變,拐點——叫做‘劉易斯拐點’——已經出現”。而對此興趣濃厚的尚不止李、吳兩人,勞動力供應也是前摩根史丹利經濟學家謝國忠隨后發言的一個重要內容。

  本刊就此話題采訪了中國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所長蔡昉研究員。

  談轉折為時過早?

  《新民周刊》:請解釋一下“劉易斯拐點”的內涵。

  蔡昉:劉易斯拐點的經濟學前提是發展中國家內普遍存在的二元經濟格局,由于農業人口眾多,農村勞動力持續大規模地向城市非農產業轉移,同時勞動力成本保持相對低廉。等到非農產業的發展把農業剩余勞動力吸收殆盡,二元經濟就會逐步變成一體化的和均衡的現代經濟。剩余勞動力被吸收完的這個時點,被稱為劉易斯拐點,而經濟增長本身是這個轉折點到來的根本原因。

  《新民周刊》:你認為中國的勞動力市場即將經歷這樣一個轉折?

  蔡昉:劉易斯拐點的出現伴隨著兩個標志性變化。首先是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其次是勞動力市場一體化。繼人口自然增長率從20世紀60年代中期開始持續下降之后,勞動年齡人口的增長率從80年代也開始了下降的過程,本世紀以來下降速度明顯加快,預計在2017年左右停止增長。如果我們把勞動年齡人口看作勞動力供給的基礎的話,上述趨勢也就意味著在經歷了一個中國特色的二元經濟增長階段之后,勞動力無限供給的特征正在消失,劉易斯拐點已經初見端倪。2004年開始的以“民工荒”為表現形式的勞動力短缺現象,已經從沿海地區蔓延到中部地區甚至勞動力輸出省份,并且推動了普通勞動力工資的上漲。與此同時,城市失業率攀升和勞動參與率下降的趨勢也得到遏止。這些都是勞動力市場變化的征兆。

  《新民周刊》:這些征兆會引起勞動力市場實質性的變化嗎?

  蔡昉:已經在變。2004年以前,珠三角地區的民工工資10年漲了60元,而2005年一年就漲了100元。這是勞動力供求關系發生變化的一個明顯標志。這里許多企業過去只雇用18-22歲的女性工人,而且不做長期雇用的打算。隨著這個年齡段農村女青年人數的絕對減少,企業就必須調整,把年齡調到更高,甚至使用男工替代。

  《新民周刊》:眼下大學生就業都很困難,中國農村仍然存在大量剩余勞動力,就算有已經有種種征兆,談“轉折點”是否為時過早?

  蔡昉:根據預測,本世紀中葉之前的人口動態有三個轉折點:第一,勞動年齡人口占總人口的比率從2006年開始進入穩定期,而從2010年起趨于下降;第二,勞動年齡人口的絕對數量從2011年即趨于穩定,2022年以后則大幅度減少;第三,總人口在2030年前后達到峰值,為14.39億,隨后絕對減少。

  目前顯現出來的勞動力供給傾向于減緩的趨勢,只是從增量上來觀察。勞動年齡人口總量大和占人口比重高的特點,將在相當長的時間內繼續保持下去。但中國人口總量增長和結構的轉折點,比大多數人所預期的要來得更早。人口再生產類型正從“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增長率”階段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長率”階段轉變。勞動力供給高峰即將結束。

  《新民周刊》:既然還有這么長的時間,談轉折點是不是有點危言聳聽?樊綱教授說過,民工荒并不說明中國勞動力短缺,擴展就業渠道,創造就業機會還是最主要的任務。

  蔡昉:一點也不危言聳聽。我做了很長時間的基礎研究,在農村、企業和工程上進行了大量觀察和調研之后,才得出了這個結論。而且我發現這個觀察與我們關于經濟增長、宏觀經濟的幾乎所有爭論都有直接的關系。在轉折點全面到來之前,首先會出現結構性勞動力短缺,也就是地域性、部門性、技能性的勞動力短缺,這是因為勞動力供給出現整體短缺趨勢時,其中優質的部分的短缺會格外突出。這意味著傳統的依靠資本積累擴張型的增長方式即將走到它的盡頭。一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關鍵時刻已經到來。

  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是需要時間的,而且前提是頭腦要清醒,要看得到人口變化的趨勢,對這種變化的后果尤其要心里有數。如果說以前講轉變增長方式是未雨綢繆的話,現在還不能實現經濟增長的轉變,中國就會喪失高速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

  拐點帶來機遇

  《新民周刊》:也就是說,勞動力供給形勢的變化是中國經濟發展的某種不確定因素?

  蔡昉:長期以來,中國處于一種二元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勞動力無限供給更是其典型特征。整個改革開放期間,勞動力數量、質量和價格具有明顯的優勢,并形成和保持很高的儲蓄水平和資本積累率,使得這種主要依靠投入的增長方式足以支撐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測算下來,改革期間總撫養比的下降對人均GDP增長的貢獻為27%。

  無論是政府的政策制定和制度安排,還是企業的產業組織選擇和技術選擇,或者整體經濟的產業結構形成,都是在這種結構特征下進行的。一旦劉易斯拐點到來,勞動力無限供給特征逐漸消失,中國經濟將進入一個人們以往并不熟悉的發展環境。

  《新民周刊》:這個我們不熟悉的發展環境有沒有包含一些有利因素?

  蔡昉:勞動力供求形式的變化會改變勞動者與用工者之間的談判地位,以及他們雙方在政府立法和政策決定中的相對影響力。雇主為了競爭穩定和高素質的雇員不得不改善雇傭條件,勞動者就會有較大的選擇空間。因此,這是一個勞動力市場制度形成的大好時機。另外這也是調整中國戶籍制度的機會。以前地方政府往往把城市的就業壓力歸咎于外來勞動力的競爭,從而利用戶籍制度人為控制著城市勞動力市場的開放程度,形成排斥外來勞動力的周期性政策傾向。

  《新民周刊》:《勞動合同法》草案的制定中,有專家認為應該提高最低工資水平。這會不會是未來勞動力市場的趨勢?

  蔡昉:最低工資在不同的發展階段上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而且其標準的制訂也很重要。也就是說,恰當的最低工資政策可以保護勞動者的權益,不恰當的則會扭曲勞動力市場。如果不顧勞動力供求的實際情況,一味追求提高最低工資標準,不僅降低了企業的雇用意愿,也是造成工資成本提高的原因。在新的情況下,各級政府應該避免用政策手段人為干預產業結構的形成,以及勞動力市場上工資的形成,僅僅在保護權益的意義上制訂最低工資政策,以防止對傳統增長方式的延續或勞動力成本上升造成推波助瀾的作用。

  《新民周刊》:學術界和業界還沒有完全接受劉易斯拐點的提法,但已經有人擔心勞動力成本上升最終將使中國喪失在全球生產體系中的優勢。

  蔡昉:我認為,首先,中國經濟在短期內還不會喪失勞動力豐富的比較優勢從而在勞動密集型產業上呈現的國際

競爭力;其次,即使在將來勞動力出現絕對短缺,資源稟賦結構發生了實質性變化的情況下,只要能夠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仍然可以獲得動態比較優勢的收益,尋找到新的經濟增長源泉。關鍵是要遵循發展階段的規律:當中國的勞動者接受低廉的工資水平的時候,我們不應該人為地抬高它,而把投資者嚇跑。而當勞動者不再接受血汗工資時,說明就業機會更多了,該走的投資者盡管讓他走。-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發表評論 _COUNT_條
愛問(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