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擊壟斷:三大問題呼喚經濟憲法出臺(2)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7月03日 01:25 中國經濟周刊 | |||||||||
控制壟斷性并購 防止惡意并購 反壟斷法將使外資并購更規范 不會對外資并購做特殊規定
由于認為反壟斷法會在更高層面對外資并購作出規制,許多跨國公司對中國將要制定的這部法律給予了特別關注。 參與反壟斷法起草的北京大學經濟法研究所所長盛杰民向《中國經濟周刊》表示:“反壟斷法并不是專門針對跨國公司的。跨國公司應該明白,反壟斷法出臺能夠為外國公司提供更好的投資環境。”中國人民大學反壟斷立法專家史際春也認為:“這部法律不會給外資、跨國公司帶來傷害。” 反壟斷法不是反對一切外資并購行為,而是要保障一個自由的、有效的經濟秩序。據專家介紹,反壟斷法不會對外資并購中國企業作出特殊規定,但會對經營者集中的行為進行規制。 據《中國經濟周刊》了解,目前兩類壟斷主體主要集中在公用企業和在華跨國公司。前者集中在通信、自來水、鐵路、公交、貨運、航空、原油、天然氣等行業,主要行為有實行價格同盟、維持壟斷高價、搭售或附加不合理條件等;后者在電腦操作系統、感光材料、網絡設備、輪胎、照相機、軟包裝等行業占據著主要份額,它們采取的反競爭行為包括價格歧視、傾銷、采取侵略性的專利政策,以及大量的地區性、行業性、集團性的外資并購等等。 中國目前共有大約28萬家外資企業。從1979年至2005年底,中國累計吸收外商直接投資6224億美元,同時引進了先進的管理和技術,利用外資取得巨大成績,對推動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功不可沒。 隨著中國開放程度的不斷提高,并受1995年以來國際新一輪跨國并購浪潮影響,跨國公司對華投資方式出現一些新情況、新特點,而且來勢很猛。主要是從合資、合作到獨資建廠,再到大舉并購中國發展潛力較大的優秀企業。聯合國貿發會《世界投資報告》顯示,2001年中國外資并購占當年外商直接投資不到5%,而2004年僅1月到9月就達到了63.6%。 中國林業工業協會會長張森林向《中國經濟周刊》表示:“從林業協會的現狀看,不用擔心被指有壟斷行為的存在。因為行業內的前十家企業的市場份額加起來還不到30%,行業較分散,不可能會有最低限價等行為。” 張森林說,歡迎外資進入林業產業,但不希望全行業被外資所控制。他同時表示,期待反壟斷法的出臺能夠有效地遏制外資惡意并購。 目前外資并購絕大數并無壟斷性趨勢但有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現象 據介紹,目前,中國啤酒企業和市場已被國際啤酒巨頭基本瓜分,大型超市的80%以上已被跨國公司納入囊中。近年來,跨國公司已開始大舉進軍中國大型制造業,并購重點直奔中國工程機械業等領域的骨干企業、龍頭企業。有報道稱,某國一機械設備制造公司利用中國國企改制對裝備制造業進行掠奪式壟斷性并購,不但參股、兼并國內一些機械設備制造企業,還制定了鯨吞中國整個機械制造業的計劃。 跨國公司來華并購企業原是市場行為,本無可厚非。中國任何時候都歡迎符合雙方利益、有利于中國經濟發展而不影響國家經濟安全的外資來華并購。 有投行業人士認為,就目前的外資并購個案和形勢看,絕大數并無壟斷性趨勢,但是,確有一些掌握著高科技和有著資金優勢的跨國公司通過壟斷性并購,在中國濫用市場支配地位,限制競爭,甚至危害國家經濟安全。 原國家統計局局長李德水曾表示,必須絕對控股、必須是行業龍頭企業、預期收益必須超過15%,這三個“必須”是一些跨國公司在華并購戰略的基本要求。 “偏好中國傳統產業中的龍頭企業,最好能夠實現絕對控股,只要公司基本面優良,收購價格不是主要問題。”一位外資機構駐上海代表總結的并購中國企業的三大理念印證了李德水的看法。 “合資的時候,(外方)就提出要求,5年之內合資企業不贏利。5年耗下來,一旦中方實力不濟,他們就提出增資擴股,逐漸獲得了控股權。”江蘇一家機械設備企業的負責人這樣抱怨外資企業的“圖謀不軌”,而這種增資擴股其實是外資取得與中國合資企業控股權一種常用方法。 控制外資壟斷性并購 發達國家都有規定 對于外國資本的進入,大多數國家都有所控制,或采取反壟斷法,或采取特別立法。任何一個主權國家都不會允許試圖壟斷本國市場的并購發生。德國法律明確規定,禁止導致收購方產生或強化市場壟斷地位的并購行為;加拿大規定,超過兩億美元的并購協議必須經過政府批準后方可生效;美國政府和國會對外國并購更是層層把關、多道設防。 許多有識之士認為,只是消極地抵制外商來華并購是錯誤的,而是要盡快制定和完善旨在規范外資來華并購行為的法律或條例,制止試圖壟斷中國市場的惡意并購。 2003年3月13日,有關部門曾聯合頒發了《外國投資者并購境內企業暫行規定》,但這個“暫行規定”不夠完備。 因此,在中國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中,迫切需要制定反對壟斷、反對限制競爭的反壟斷法以保護市場主體參與市場競爭的權利。 大多數在華跨國公司認為,制定反壟斷法證明了中國致力于保護市場競爭,有助于改善中國的經濟環境,但也有人指出立法的同時,還應強化執法機構的執法能力。也有一些跨國公司還擔心企業經營活動會否因此受到影響。 柯達中國公共關系經理田耕在接受《中國經濟周刊》采訪時稱:“反壟斷法是保護市場競爭、防止和制止壟斷行為、維護市場秩序的重要法律制度。”而被認為緣起中國“反壟斷第一案”的利樂(中國)公司則顯得尤為謹慎,利樂公共事務部對《中國經濟周刊》表示:“在看到這部法律正式出臺之前,不發表任何評論。因為不知道法律的具體內容,所以也談不上現在需要對市場行為做出調整。” 對于反壟斷法草案中對經營者集中將實行事先強制申報制度,各方都給予了較大關注和爭議,特別是申報標準一度還有各種猜測,如此前有媒體稱需要申報的企業并購有可能分為兩類:一是在中國境內的集中交易額超過15億元人民幣的;二是沒有集中交易額,但合并各方在中國境內的資產總額或上一年度的銷售總額超過100億元人民幣的。 這一標準是本著有利于加強對經營者集中的規制,又避免給企業造成過重負擔,不影響企業重組、聯合、做大做強的原則,在認真聽取各方面意見并充分了解中國目前經濟發展水平而確定的。”參與反壟斷立法的有關人士說。 去年8月,國務院法制辦通過外商投資企業協會召開反壟斷法外商投資企業座談會時,來自通用電氣、松下電器、巴斯夫、葛蘭素史克等11家外商投資企業以及中國歐盟商會、中國美國商會的代表,也就此提出意見。 一位與會外商代表表示,當時針對上述兩個金額分別定下的3億元人民幣和50億元人民幣標準較嚴,與當前世界上的并購現狀不符。這會造成動輒申報的情況,如此一來許多不必要審查的市場合并行為要進行管制,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市場效率。 “過低的標準對反壟斷法執行機構來說,也會造成很大的工作負擔。”對外經貿大學法學院教授黃勇說,這也是上調門檻的原因之一。 反壟斷法是防止外資壟斷性并購的最有效手段,也是維護國家經濟安全的法寶,歐美在這方面的做法值得中國借鑒。但有專家指出,中國反壟斷法不是萬能法,僅靠一部反壟斷法不能解決所有問題,更重要的是需要加強自主創新能力,這是應對經濟全球化下的外資并購浪潮的最現實選擇。 上世紀八十年代日本企業涌入美國,大有買下美國之勢。可是美國人并沒有驚惶,反而督促美國企業在IT技術方面不斷創新,率先取得了突破,進一步鞏固了世界經濟霸主的地位。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