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政府體制改革的迫切性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29日 07:39 第一財經日報
政府自身怎么有改革動力呢?其實政府也是一個組織,政府是為公共服務的組織,它在某種程度上跟企業作為商業組織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企業改革的動力從什么地方來,企業家為什么要改革?一是市場競爭,一是自身意識,一個高瞻遠矚的企業家要有憂患意識,要有競爭意識。如果對等研究政府,它也存在一個自身意識跟社會公眾民意表達這兩方面的推動力 政府職能的轉變,為什么迫切 主持人:國務院提出要加快政府職能的轉變,為什么要加快?為什么在這個時候顯得這么迫切?為什么成為新一輪改革的關鍵? 高尚全:溫總理在十六屆五中全會上說了,我們現在政府仍然管了許多不應該管的事,而應當管的事情沒有管好,這就是說政府職能有問題,所以改革開放以后逐步認識到政府到底是干什么的。 我記得2002年,我們開一個改革形勢分析會的時候,有兩種意見:一種說現在暴露的問題都是市場化造成的,因此要解決這個問題市場化要停下來;另外一種意見說改革得不到位造成的。當時我就提出來,現在政府有“缺位”、“越位”、有“錯位”。越位就是本來是市場或企業管的事情由政府管了;錯位就是本來是政府不應該管的事政府管了;“缺位”就是有些公共服務職能,政府沒有去做。 我在兩會上也提出要加快審批制度改革。去年2月,國務院召開了專家學者座談會,征求《政府工作報告》的時候,我提了六條意見,其中一條是,把政府改革作為整個改革的中心環節。為什么作為關鍵問題提出來?胡錦濤同志在政治局學習會議上面提出來,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是落實科學發展觀、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的必然要求;要落實科學發展觀,完善社會主義經濟、要建設法制國家,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就必須加快。 從實踐來說,我們現在一些改革滯后。像金融體制改革滯后,一些要素市場的改革滯后,國有大中型企業改革滯后,都與政府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不到位有密切的關系。 胡偉:我們國家是經濟改革先行,但經濟改革必須涉及到行政體制改革等一系列問題,不管是叫政治體制改革還是叫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它涉及的問題是一樣的,這已經嚴重制約了我們經濟的發展和改革的深入。 這是個老生常談的問題,為什么現在顯得更為迫切呢,因為現在我們已經進入到市場改革的“深水區”,政府體制滯后所帶來的問題,以及它所產生的后果也越來越嚴重。剛才高老也講了,政府缺位、不到位的問題。過去我們都覺得政府管得太多,要少管,但現在還有缺位、不到位的地方,比如社會公平、社會保障。 有些可能是新問題,比如說政府的短期行為,當然過去也有,但現在越來越少,比如很多地方以犧牲環境來片面地追求經濟的增長。解決政府短期行為的問題,如果沒有一個好的政府體制不行。例如,我們強調要完善政府的評估績效考核,但正確的政績觀靠什么來貫徹,光有一個觀念不夠,更重要的是要有一個好的制度、體制和機制來促進它。 另外,我們現在決策失誤也很明顯,腐敗“尋租”當然也很厲害,但在決策失誤方面付出的代價不見得比這個小,一個大工程弄錯了,那就是多少億資金沒有了。中國的市場經濟是一個混合經濟,在這個框架里,對政府的要求會更高。 陸紅軍:一個新興的經濟體或者轉型經濟體在建設一個金融中心時,采取國家戰略是一個比較普遍的現象。在這個過程中有一個規律,如果一個金融中心是從國家級向國際性轉型,它需要達到三個基本條件:第一,政府的干預必須是有效的;第二,要形成一個高度的集聚效應,像資本應該供大于求,資金的量也要非常充沛,人才也應該是供大于求;第三,要有一個合理的商務成本,也就是要有低交易成本。這三個條件就要靠政府不斷主導、推進整體改革。 剛才院長提到我們改革進入“深水區”了,有了三個基本條件才可以向深水區突破。改革的進程要跟國家的政治外交和國家安全戰略以及金融領域連在一起。 蔣耀:政府自身以及整個社會都對政府體制改革寄予很高的期望。大家覺得我們國家改革開放20多年取得的成就很大,各方面發展非常明顯,但如果要想進一步往前走,尤其是保持我們國家持續的競爭力,包括解決好經濟社會發展存在的一些問題,使老百姓能真正在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中更多享受到改革開放的成果,很大的希望寄托于政府行政管理體制改革。這主要是人們對現在的行政體制有一些看法,或者說是一些不滿,聽到比較多的看法是政府越位、錯位,做了政府不該做的事或者說沒有做政府該做的事,第二大問題是政府的行政效率偏低。 張鴻銘:政府行政體制和管理方面的確存在兩大問題,一是,政府職能的確有很多錯位和不到位的地方,比如政府職能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經濟調控等;第二,我們這樣一個地方政府層面,要改比較困難。由于中央和地方的事權不是很清楚,調控的內容非常多,能調控的主要手段都集中在中央層面,這樣導致中央和地方的事權發生矛盾,地方更多的是職能,政策是中央的,責任是地方承擔。 鄉鎮行政改革也是問題很多,沒有財權沒有調控權,但是有責任。很多鄉鎮因為沒有財權,有很多赤字鄉鎮,浙江的情況比較好。當前加快行政體制深化改革必須重視這兩大問題。 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有幾個方面應該引起重視:第一,行政審批問題,從中央到地方還需要加大改革度。審批制度還需要加快建設,放手讓市場去做的事情讓市場去做;第二,市場監管部門如何建立一套運轉有序、規范的市場;第三,是政府機制運行的問題;第四,政府中介機構正式分開的問題;第五,如何創新行政管理方式;第六,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問題;第七,要深化解決的是公共財政問題,要提供公共產品、公共服務非常重要的一項就是公共財政,公共財政現在正在起步。要注意的問題是,如何深化主要是如何調整公共財政的支出結構,從原來的社會建設更多向社會管理、社會服務、安全保障和生態保護方面傾斜。 就地方政府來講,應該考慮如何提高為民辦實事的能力,親民政、為民政。 政府給自己動手術的動力 主持人:不可否認,在改革的過程中,政府也是一個利益團體,政府體制改革是政府自己給自己動手術,在這樣一個過程中,有什么樣的動力和機制能夠讓政府給自己動手術? 胡偉:這個確實是我們的一個難題。從國際上的經驗看,政府要改革,無非幾種情況,一是不動手術不行了。第二是主觀方面的,就是有一種改革意識。如果沒有改革意識,改革很難推動。第三靠制度設計,靠民主體制,人民要你改。 就我們國家來講,這三種情況目前都有。但我這里特別強調的是領導人的改革意識。領導人有沒有責任感和使命感,有沒有危機意識和憂患意識,非常重要。不管是客觀因素還是民意表達,沒有到不改不行的地步,這時候領導人的見識、視野起到相當大的作用。 高尚全:改革分兩種,一種是主動的改,一種是被動的改。主動要比被動好。 現在看來,制度也要有安排,要通過立法來鞏固改革取得的成就,同時通過立法進一步推動改革,使得改革規范化、法制化。有的部門是權力機構,是既得利益者,所以難度大。自己動手術,第一決心要大,第二信心要足,沒有這兩條他不敢自己下手改革。 決心大這牽涉到政府本身。信心足表現在:第一,改革到了今天有這個條件改了;另外,積累了經驗,如果自己不懂一點技術而動手術,根本不可能。 這個革命是比過去難,過去是領導者推動,現在自己改自己。作為一個政府,作為黨,要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到了這個關鍵時刻必須要下這個決心。 陸紅軍:這是一個角色扮演,或者也是政府作為。 要深化改革,行政部門一切領導者要完成角色改變:第一,從以前的主導者變成仆人型。現在政府壓力、責任很大,資源有限,它失去強勢性,怎么樣保持它以前的強勢,或者是將來和諧社會所需要的這種角色,整個領導的體系中要強調的是,成為一個相對是仆人型的沉靜型的甚至是某種弱勢行政的思路,才能真正成為和諧社會的領導者。 蔣耀:政府自身怎么有改革動力呢?其實政府也是一個組織,政府是為公共服務的組織,它在某種程度上跟企業作為商業組織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企業改革的動力從什么地方來,企業家為什么要改革?一是市場競爭,一是自身意識,一個高瞻遠矚的企業家要有憂患意識,要有競爭意識。如果對等研究政府,它也存在一個自身意識跟社會公眾民意表達這兩方面的推動力。 社會公眾的意愿表達形式多元化,肯定要給政府施加壓力,政府領導的危機意識演變成一種改革創新。地方政府也感到改革是在促進行政效率,親商親民,慢慢塑造這個形象。改革的領導者要承受很大的壓力,英國楊基基金會的一人士說創新有三階段,第一階段是被人嘲弄,你還沒有采取行動你只是鼓吹;第二階段是強烈反抗,因為你付諸行動,利益集團強烈反抗;第三步改革、創新要依靠自身的成功來證明自己的價值,這樣改革才能成功,創新才有成效。 改革需要整體設計,自上而下推進 主持人:從我們的觀察來看,許多措施的出臺,基本上都是想解決一些比較細枝末節的東西,而且,在目前權力高度集中的體制下,地方政府又有多大的改革空間呢?是不是需要一個整體設計,自上而下地整體推進? 高尚全:要有總體設計,當然推進的時候都是一步到位,而且各方面要有配套,還要有時間表。 首先要在理念上創新。一是要明確政府是創造環境的主體,企業和人民是創造財富的主體,政府是創造環境的主體。過去我們把政府當成創造財富的主體,把納稅人的錢通過財政集中起來,又把大家存在國有銀行的錢的大部分貸給國有企業;第二,凡是不禁止的大家都可以準入,這個理念很重要。過去,凡是要干的都要經過政府審批,現在只要法律法規不禁止的,企業和老百姓都要干,這樣效率高了,創新空間大了;第三是依法行政的理念。 沒有這三個理念,改來改去,還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零打碎敲。 蔣慧工: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有兩種方式,一種是設計好一套方案,例如,你認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個部門應該怎么設,設計好方案一下子推進,全面實施,全面安排;另外一種比較可行的方式是,根據實際需要設置相應的機構。 我們比較傾向于先進行框架型設計,實施過程逐步推進,還要上、下對齊,有可操作性。 蔣耀:改革要上面來定,下面自主試點沒辦法改,改革的進程還是要漸進式的。 改革首先要解決方向性問題,中央實際上對行政執行機構政府的定位已經十分明確。現在關鍵是要確定好政府究竟該干什么?這就要界定什么是公共產品、公共服務。這個部門是不是應該減弱,那個部門是不是要加強。目前,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還是私人產品和私人服務的界限沒有搞清楚,使得我們往前推進的力量有限,不知道該往哪些方面推,明確這個方向是政府行政體制改革的首要任務。 有了這個前提,政府可以在兩大方面有所作為,一個是簡政。 首先要解決政府功能的強化、軟化、弱化三個問題。對社會服務這一塊要強化,過去我們是計劃經濟框架,特別是對微觀經濟這塊非常強,最狠的就是經濟委員會、教育部、衛生部、公共安全部門,現在這些部門往往是要編制沒編制,要預算沒有預算,這個不改的話,沒有辦法真正實現公共產品的服務化。政府的監管、審批等在等你上門的這方面要軟化,要體現一種人性化的服務,使服務對象不管是投資者還是其他的人都感到政府可親。第三個要弱化,凡是市場能解決的,公民自己能解決的這些行政職能要堅決弱化,比如說是干預微觀經濟那些部門,比如像經濟委員會,它應該更多向產業政策方面引導,基本上要退出審批,進一步減少行政程序。二是要規范,規范主要是要向標準化、程序化、信息化發展,只有政府的工作標準建立起來,才能解決一個法治還是人治的問題。信息化是基礎,沒有信息化政府的標準化跟程序化很難實現。 兩個任務里面我覺得如果再把它深入的話:一個是政府機構改革,一個是政府服務流程再造。 至于哪個部門要加強一下,文件下來往往都是三條———機構、人員、資金要到位。這樣我們基層就無所適從。上級某一個主管部門評價對這項工作重視不重視的標準,關鍵是看有沒有這個機構,看你有沒有重要的行政編制,有沒有重要的財政預算,不管工作做得好壞。工作做得再好,沒有這些要素,該上級主管部門就不重視,下次到我這個衙門就沒這個事了。 政府機構內部關鍵還是在上面,一定要自上而下,上面要改在目前中國的制度下面是沒有太大的問題。 多元·博弈 主持人:浦東的綜合配套改革試驗方案中,行政體制改革放到了“三個著力點”的第一位,中央政府給浦東的是“不給一分錢”的政策,要求浦東先行先試,實際上是要求在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方面先行先試,現在浦東的行政體制改革提到了全國的高度,可以說是行政體制改革全國看浦東,在這樣一種歷史使命下,上海和浦東新區政府有什么新的改革思路? 蔣慧工:因為國家已把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作為重點,所以浦東綜合配套改革試點也應該把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作為重點。從浦東的經濟社會發展看,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前15年,浦東的小政府大社會改革應該說取得了明顯成效。記得镕基同志到浦東視察的時候說,這個體制好,戴著鋼盔也要頂住。后來他親自推動了國家層面和省市層面的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我認為他看到了這個體制的成功地方。從浦東的發展過程看,我們原來的政府機構設置應該說與整個國家處在從農業經濟向工業經濟轉型的階段相適應。而浦東或者上海或者其他沿海發達城市,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比較高,浦東已經達到人均8000美元,今后還要向發達國家靠攏。在這樣的發展階段,原來的政府機構設置可能不完全適應。雖然我們已經建立了一個小政府大社會的構架,但是一些內設機構的設置與市里委辦局及國家的部委基本上上下對齊,就是編制少一點,部門少一點。如為中小企業服務,不少發達國家都有中小企業專門服務機構,我們原來沒有設,最近剛剛設了一個。 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有兩種方式,一種是設計好一套方案,提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行政管理模式,一下子推進,全面實施。另外一種比較可行的方式是,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調整相應的機構和職能,是漸進式改革。我個人比較傾向于先進行框架性的設計,實施中逐步推進。因為行政體制改革不是一個地方的改革,要上下協調,要有操作性。 改革過程中還會碰到利益權益的變動,如何處理利益權益變動?我個人認為,應當借鑒發達國家的博弈論思想。博弈論的思想表明,某項措施的出臺要考慮到整個社會有眾多利益主體,各利益主體都應該考慮其他利益主體的利益訴求,如果N個方面都這樣考慮,最后就能達成一個多方均易接受的措施,這樣就不會引起多數人反對。改革應該借鑒博弈論思想。過去我們強調政策,則不一樣,政策傾向于重點扶持某個方面。發達國家為什么這么些年來總體上發展比較平穩,原因在他們討論重要政策措施時,各利益主體的訴求能夠得到一定程度的表達,從而達到某種均衡。綜合配套改革,包括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應當借鑒博弈論思想,以利于改革的順利推進。 我個人的看法是,要先研究方案,然后逐步實施。事實上浦東綜合配套改革和行政管理改革也是這樣。 高尚全:現在講經濟主體多元化,必然反映在思想多樣化,各種利益之間的協調很重要,怎樣能夠按照以人為本和諧社會的理念協調各種利益群體共同享受到改革發展的成果,這是我們建設和諧社會,促進經濟發展,落實科學發展觀必須要解決的問題。利益群體有矛盾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也有一致的地方,在利益主體多元化的情況下,怎樣使不同利益主體能夠表達自己的訴求,而政府能夠聽到各方面的訴求,這是一個社會進步的表現。 必須建立利益協調機制,讓各個方面都能表達利益訴求,在這個參與中,來取得共識,共建和諧社會。 胡偉:我們國家政府跟社會是不對稱的,政府的權利和地位明顯高于其他各種非政府的,包括企業的組織。而博弈的前提是要基本對等,現在各種利益主體已經出現,但是還沒有能力和地位跟政府博弈,說到底缺乏民意對于政府的影響。 上海提建立法制政府,服務政府,責任政府,不能停留在一個口號上。人民把權力委托給政府,所以政府要對人民負責。我們現在缺少社會多樣化的利益表達的渠道,缺少真正的社會民眾參與,我們搞改革還是要從這些根本問題入手。鄧小平早就說過,我們的權力過分集中,到現在這個問題其實也沒有得到解決。我們一直講政府要對人民負責,講責任政府,為什么只是對上負責不對下負責呢,這個問題說到底還是權力的來源是上面給的,怎么可能對下面負責。要破除這樣一種權力高度集中的體制,否則機構改革很難進行。 現在我們非常缺少多樣性,地方的自主性、民意的表達都非常不夠,全國千篇一律,這樣一個體制不改肯定不行。改革而且不是在細節上談一些非常具體的問題,是要根本上從體制和關鍵的問題入手,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過去零敲碎打似的改革模式現在很難起作用。零敲碎打的改革、點點滴滴的改革表面上看成本低,實際上總成本高,所以改革一定要有一個總體的設計,但可以分步進行,F在的政府行政體制改革缺少一個總體的設計和安排,特別是在權力的分配。我認為政府改革很重要的就是要在權利的分配方面要有所競爭,就像體育和市場沒有競爭就不會波動,政府體制也是這樣,一定要有競爭。 現在我們政府改革關鍵的一部分是跟政府體制不能分開的,在我們國家體制里面也可以開展一定的競爭,F在我們往往是就事論事,機構膨脹就談機構膨脹問題,職能錯位就談職能錯位問題,但是它的根本癥結在哪,我覺得這個問題要找出來,為什么機構老膨脹,為什么行政成本下不來,為什么這個職能老是錯位? 陸紅軍:浦東綜合配套改革可能要先有配套再綜合才能達到效果,如果我們要做一個融資的產品設計,涉及到這個產品有多頭的監管,進而會涉及到政府改革的問題,像金融改革的問題,誰也不愿意接手這個燙山芋。但像新加坡,他們在整個金融發展過程中,整體關系處理得比較好,在經濟成長過程中,老百姓能從中分享成果。又如投資,現在中國經濟成長非常快,但是民眾分享具體成果卻比較困難。 如果沒有政府行政體制改革不可能有浦東的配套改革,但是浦東的配套改革之間如果不協調,改革也是非常困難,因為現在浦東改革面臨的條件和上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間是完全變了,上世紀90年代到21世紀間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我們不能用以前的眼光來理解這樣的綜合配套改革。 新興的金融中心往往是在一個邊緣地區崛起,我覺得自主創新可能對于上海成為一個國際金融中心起到很大的作用,而這個創新是通過市場通過試驗區的試點來達到。我感到浦東的試驗改革確實是在一個新的高度上,十年過去了,它完成了金融政策的落實,現在第二階段改革更深,難度更高,就像人民幣。在第一階段的上世紀90年代,人民幣業務在上海的金融中心試驗,現在第二階段難度最高,就是人民幣的新產品,所以央行的金融穩定區、反洗錢中心,包括現在對于金融創新產品的國際部也都放在上海,在這地方完成人民幣的衍生品新產品的交易定價,這是一個很大的工程。 國家一直非常謹慎,匯率改革也好,人民幣的區域化甚至變成國際化的這樣一種進程都是非常謹慎的,需要有一個配套的政策,包括像金融期貨交易所在中國也是放在了浦東,這個配套就是要完成人民幣發展改革過程更深的一個戰略,它要完成匯率機制、利率機制、衍生品走向國際。這個改革進程要跟國家的政治外交和國家安全戰略,社會以及金融方面共同連在一起,是一個整體的轉移,所以現在國家提出來睦鄰,可以富鄰的政策,其實也是為人民幣走向國際打下了一個基礎,因為一個國家跟周邊的地區不能處理好關系,不能和諧,那么它的金融政策,它的周邊輸出資本吸引投資進行金融服務就會有影響。作為一個研究者來說,我們提供政策決策的研究者,我們要保持跟政策制定者的對稱關系,我們加工的產品是提供政策決定者的,產品必須貼近整個金融體制和經濟體制改革來進行。目前在浦東改革開放這樣形勢下,有空間,但擔子非常重,要求也是很高。 突破·難點 主持人:但我們理解目前浦東的行政體制改革的使命,并不是僅靠浦東新區政府自己能完成的。實際上,中國的經濟改革,像農村改革也好,國企改革也好,都需要先在體制上有一個整體的突破,要么是給特殊政策,像深圳特區、浦東也好都是中央給的一些特殊的政策。特別是大家剛才都說了,在沒有任何特殊政策的前提下,行政體制改革目前只能是自上而下了,浦東上有上海市和國家的各部委,在這樣一個約束條件下,浦東自身能尋求多大的突破呢?有哪些是真正先行先試的東西呢? 蔣慧工: 中央提出的要求是,一個指導思想、三個著力、四個結合。我們主要是圍繞三個著力,著力轉變政府職能,著力轉變經濟運行方式,著力轉變城鄉的經濟和社會結構來推進改革。圍繞這三方面,具體說,三年行動計劃提出了六項任務。歸納了一下,今年具體改革事項估計要超過50項。月底我們要推出行政效能的四個制度,問責制,投訴制,評估制和監察制,通過四個制度安排促進政府行政效率的提高。另外還有完善功能區的管理體制等。 除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外,要素市場的改革,特別金融組織、金融產品的創新是一個重要方面。當然,這方面浦東新區不能獨立完成,主要靠中央的有關監管部門,靠一行三會來推進。國家有關部門和部委非常支持浦東綜合配套改革,很多改革已在推進:比如說人民銀行上?偛康慕,并逐步運作;比如說跨國公司的九條,貨幣經紀公司的成立,都是突破性的改革。圍繞上海建設四個中心,最近我們還在研究金融產品創新方面繼續突破。 第三個是科技體制改革,要通過制度創新來促進科技創新。國家非常重視科技創新、自主創新,但是我們認為影響科技創新的最大障礙還是制度安排方面的障礙,包括產學研結合的制度障礙,包括知識產權保護的障礙,包括風險投入退出機制的障礙等,需要在很多方面進行突破和創新。后面兩個也是上海市委市政府確定的任務,上海市委市政府提出聚焦陸家嘴、聚焦張江,就是要求在金融和科技制度進行創新。 還有三個方面,一個是涉外經濟管理體制改革,一個是城鄉兩元結構的改革,一個是公共服務如教育、衛生、文化、體育等方面的改革,今年都有一些具體的改革事項在推進?傮w方案有十項任務,三年行動計劃重點從六個方面推進,在這六個方面改革中,我認為行政管理體制改革、金融和科技改革更為重要。 從地方政府的角度看,我們能做的改革,應該說推進了不少。現行的體制與經濟社會發展既相適應又不完全適應,如何著手改革,我個人還沒想清楚。我認為行政體制確實存在需要改革的方面。剛才說到的事權和財權的問題,市委市政府已經在研究,將一部分事權放到浦東,浦東參照二級市管理,這個正在討論當中,還沒有定下來。還有一些事權,像剛才說的國家有關部門的事權,這個能不能放,難度更大。在改革實踐中,地方政府能夠改革的那一部分我們推進得較多,比如說小政府大社會的改革,比如說四輪審批制度改革。如果第四輪審批制度結束,浦東原來擁有的700多項審批事權大概只剩220項。當然,行政管理體制改革還需要改,但是這不僅是地方部門,還有市和國家直接管的部門,也有很多地方需要改革。 立法·經驗 主持人:浦東新區本身在政府體制上是不是成為中國政府行政管理體制之外的地區,作為一個試點它的體制跟現有做法不一樣,在最大的政策上浦東想不想爭取,中央是不是給? 蔣慧工:浦東要拓開一步,這不是組織上拓開一步,是改革上拓開了一步。我個人認為是不是應該向當時的深圳立法那樣,浦東綜合配套改革或者其他的綜合配套改革全國人大也要有個立法,在這個立法前提下我們可以做,沒有這樣的立法你不能動。 陸紅軍:我們在2004年做了一個課題,專門建議能不能在上海率先成立一個金融管理局,按照今天的主題來談,體制系的改革應該是自上而下的模式,可以把這個試點通過一定的程序立法或者其他程序,把浦東新區作為國務院試點改革的內容,來配套推進金融改革。能不能在浦東新區實行由中央政府牽頭,銀行商會跟上海市政府合作,再加上發改委的“四加一”的模式?我也提了“六加一”方案,就是加上財政部和發改委,這個試點是放在浦東新區。 我們可以做兩個方案,第一個方案是混業經驗分頭監管,第二個是混業經營混業監管,浦東新區很多是歐美比較發達的企業,他們是比較適應這個模式的。新的國內金融機構也比較開放,如果把監管成本和預算降低,混業經營和混業監管是適應中國模式的,它也有可能成為另外一種模式——可能比混業經營混業監管更適合中國的模式。我想這是浦東綜合改革在這方面的一大貢獻,為國家創造經驗,利用中國政府本身的能力,這個經驗也許還可以輸出到其他國家。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