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經濟時評 > 正文
 

趙曉:中國改革的方向與路徑 梳理四大爭論問題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2月18日 10:38 《財經時報》

  肯定改革和否定改革的人,都會認同中國現在還不完善,改革本身也需進一步完善。對于改革的成敗得失、改革的方向、改革的成本與收益、改革的路徑等重要問題有必要繼續探討

    □ 趙曉

  最近,拜讀到許多討論改革的文字,如大名鼎鼎的“皇甫平”的《改革不可動搖》、吳敬璉的《中國改革四大缺陷》、梁小民的《鼓吹停止改革是禍國殃民》以及郎咸平的《我國的整個主導思想是錯誤的》(人物專訪)等,還上網查看了許多網友的評論,并和一些網友在我和朋友主持的“經濟人俱樂部”中進行友好爭論。

  原來感覺很清楚的一些問題,現在發現還有必要繼續梳理,茲列出有關當前改革爭論的四大問題。

  改革的成敗得失

  一是如何看待過去的改革,其成敗得失究竟如何。這個問題本來以為是不會有什么爭議的。香港的張五常教授到大陸來,驚嘆大陸的成就,說一個落后國家的經濟在二十多年內跑到世界前六,改革的貢獻已是明顯擺在那里。

  但其實不然。總起來講,我發現,年紀和我相仿或者大于我的人,大多傾向于肯定改革的成就;而年紀較小,尤其是70年代中后期出生、30歲以下的人更多傾向于否定改革。原因何在?

  也許,對于像我這樣的人來說,有過饑餓的回憶,有過政治運動的回憶,格外珍惜今天和平建設的時代,對改革成就的評價也更高一些。但對于年紀更輕一些的人來說,他們會很自然地用更高的參照系來要求這個時代,所以其對改革更多批評的背后是希望改革的步子邁得更大一些,改革的成就更大一些。

  在這里,肯定改革的人和否定改革的人,其實應該能夠找到一個共同點:那就是中國現在還不完善,就連改革本身也有許多的問題,需進一步完善。

  改革的方向

  那么,中國如何能變得更好,更完善呢?顯然還是要改革,但改革朝何處改,改革的方向是什么呢?這就牽涉到改革的第二大問題,改革的方向。

  原先,我以為這根本不是一個問題,國際化、市場化、私人產權、民主政治等方向都應該成為共識,就連和我改革觀點相左的一些朋友,似乎也沒有把這個問題當成問題。

  但當我系統地閱讀了有關改革的爭論文章后,我發現問題并非如此簡單。可以說,幾乎所有過去曾經取得改革共識包括方向上的共識,現在都面臨斷裂。

  國際化(與世界接軌)曾是改革的共識,但現在已有學者提出,中國人不能再為世界打工。更有人提出,中國的經濟要強調獨立自主、自力更生。民主化尤其是憲政改革應該是改革的共識吧。非也。有人的主張恰恰是大國家主義下的“法治化”。

  那么,產權改革呢?就更不是共識了。有學者呼吁停止一切產權改革,國有企業效率比民營企業的效率更高,中國應大力發展國有企業才是。市場化總該是中國改革的方向了吧。也不盡然。有人說了,市場化導致中國社會貧富分化,使得中國成了五千年最壞的時代。那中國怎么辦,計劃經濟還是管制經濟……

  曾經有過的改革共識顯然已經斷裂,改革派不得不站出來對過去已經說過的觀點再說上一遍。所謂國有企業比民營企業更有效率因而要大力發展國企的奇談怪論,早已遭到海內外經濟學界(張文魁、劉小玄、陳志武、徐滇慶等)的痛斥,此后這一觀點不復招搖過市。

  對于市場化導致貧富差距的指責,耶魯大學的陳志武教授最近撰寫長篇文章,有力地證明:事實恰恰相反,中國的貧富差距是由于政府管制的強化才出現的,要縮小貧富差距,應堅持市場化并進行憲政改革而不是加強對經濟的管制。

  對于中國應不應該加入全球化,為世界打工,周其仁教授等近期作出了正面回應,分析中國為什么要融入全球,指出中國既要品牌,更要貼牌,中國并沒有到高唱不打工的詠嘆調的時代;至于不談憲政和市場化的“法治化”,更是遭到了憲政學家和自由主義者們的嘲笑,斥之為不懂法治,因為在憲政文明市場文明建立之前根本談不上法治,只有人治下的法制。

  但這些在學者們似乎很清楚,而且改革開放至今一以貫之的觀點,并不能夠讓一般民眾口服心服。這里頭牽涉到當前改革的第三大問題。

  改革的收益和成本

  這第三大問題就是,改革究竟給每一個民眾帶來了什么,改革的成本和收益是如何分配的。

  很顯然,中國改革迄今并沒有從一部分人先富起來進而達到全社會共同富裕的目標,恰恰相反,相當一部分人甚至越來越多的人承擔了更多的改革成本,卻未得到相應的收益,他們在改革中受到了傷害。

  一般來說,改革派們不會承認是改革對弱勢群體造成了傷害,而是批評改革太慢,政府權力介入太多、改革被扭曲導致民眾的利益損失的結果。但對于被傷害被剝奪的一般民眾來說,他們是無法區分什么是主張改革者理想中的改革,什么是現實中的改革,他們所遭遇到的現實是唯一的改革。

  而這個改革所形成的結果,他們不能接受的,或者已經不能再繼續接受下去。在這種情況下,改革的方向再正確,又有什么意義呢?

  這個問題的更具政策含意的變形話題就是:改革將如何繼續,改革的成本和收益的分配在未來會不會有新的變化。

  如果沒有任何變化,那么對不起,無論主張改革的人所認定的改革方向有多好,大多數的民眾都可能不支持進一步繼續改革。

  改革的路徑

  那么,改革的成本和收益曲線如何發生變化呢?這涉及到當前改革的第四大話題:改革的路徑。也就是,改革按什么樣的程序進行,其成本收益分配路徑是怎樣的,其可能形成的改革結局將是什么。

  回顧中國的改革路徑,在家庭聯產承包制時期,曾是自下而上,由自發形成而蔚然成風,那是改革的黃金時代。

  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后,改革逐漸演變成自上而下以及“內部人主導型”的方式。也就是說,改革如何改、怎么改以及改的結果其實是在改革的旗號下,由少數內部人說了算;改革的成本由社會承擔,利益則由少數人獲取。

  這種“內部人主導型”的改革偏離了改革的方向,敗壞了改革的名聲,消解了改革的共識,毀壞了改革的動力機制。對于社會民眾來說,他們將不能不關心中國下一步將進行怎樣的改革,由誰來參與和主導改革的問題。

  那么,如何重建改革的路徑,重建改革的動力機制呢?擺在當政者面前的可以說有三條思路。一是激進自由派如經濟學家楊小凱等提出過的,要通過憲政變革來鞏固市場化成果。陳志武的文章也證明,市場化+代議制民主的國家和地區,其收入分配差距最小,所以最好的辦法是兩者齊上,次優選擇是市場化單兵突進。自由主義者的這一改革立場和思路是迄今為止中國改革的最徹底的思路。

  但對于大多數的改革派來說,他們擔心中國尚未進入政治改革的成熟時期,因此主張比較現實的邊際演變方式,一是強調更加規范的改革,在規范中改革,在改革中規范,尤其是主張社會大眾參與的改革(筆者概括出與“內部人主導型”相對照的“社會參與型”改革路徑);二是呼吁政府由經濟建設型轉向公共服務型,更多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改善社會大眾的福利。

  當然,也有另外一種觀點,那就是強調大政府主義,以及在此基礎上的嚴刑峻法。

  但問題在于,中國政府已經夠大了,中國的法律也已經非常嚴酷,真正重要的是中國大政府如何有效,中國嚴酷的法律如何能夠保證公平。

  夜深了。這一篇的文字已經太長。且到此打住。相信這個話題肯定還會有漫長的探討。只是,歷史時機會漫長地等待中國人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報立場無關)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財經時報》,中國人首選的經濟周報!
全年定價:98元
電話訂閱:010—87762866轉8011、8017
網址訂閱:#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相關網頁共約279,000篇。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