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思考政府在醫改中的作用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6月22日 06:58 中國青年報 | |||||||||
鄧聿文 衛生部政策法規司司長劉新明在近日舉行的醫院與醫藥企業峰會上指出,當前醫療服務市場上“看病貴”、“看病難”等現象,根源在于我國醫療服務的社會公平性差、醫療資源配置效率低。要解決這兩個難題,主要靠政府,而不是讓醫療體制改革走市場化的道路。這被認為是衛生部首次站出來否認“市場化道路”。(6月20日《中國青年報》)
一段時間來,在許多地方,以“市場化”名義的醫改在緊鑼密鼓地進行,一些地方官員甚至將市場化簡單地理解成私有化和政府甩包袱。醫改市場化的直接后果就是醫療資源分配不均,醫療費用高漲,廣大群眾看不起病,從而成為影響社會和諧的一大問題。據劉新明介紹,每年有接近50%的人應該到門診看病、30%的人應該住院,但他們卻因各種原因得不到救治。而且,全國80%的醫療資源集中在大城市,其中30%又集中在大醫院。 市場化的醫改思路之所以在中國行不通,有兩個根本的制約因素。一是中國是一個低收入國家,還有很多的貧困人口;二是覆蓋全社會的醫療保障體系未建立起來,已有的保障也是低水平的。除此之外,就醫院而言,它無法解決以下兩個問題帶來的挑戰: 國家辦公立醫院的目的本是為社會提供近似福利化的醫療服務,保障對弱勢人群醫療服務的可及性。而私人投資醫院是為了取得回報和利潤,與公立醫院的目標在很大程度上是不一樣的。在一個股份制醫院里,一邊是國有資本,一邊是民間資本,如何使這兩種性質和目標不同的資本結合到一起?又如何對其定位和定性?這是一個挑戰。 另一個挑戰是,如何處理好引入市場機制和遵守醫療服務市場規則之間的關系?醫療服務市場有自身的特殊性:需方(病人)對醫療保健的需求是剛性的,這種需求無法代替、無法預測;而供方(醫院或醫生)具有天然的技術和知識壟斷,扮演著需方代理人的角色,為病人做出疾病判斷。信息的不對稱,使得患者與醫院之間依然是一種不平等的關系。 不過,現在的問題是,在否決了醫改的市場化思路后,政府能夠承擔起龐大的醫療投入嗎?畢竟醫院和醫生不是生活在真空中。從現實來看,很多公立醫院,職工的工資、獎金及醫院的運營費用,基本上都由醫院自行解決,國家雖有補貼,也屬杯水車薪。另外,有關統計顯示,目前醫院的營運成本中,政府投資平均只占6%,醫院要自己掙94%的費用。不贏利,醫院就沒辦法維持,如果國家不投入或者投入很少而醫院又不想坐著等死,它就只有走市場一條路。 考慮到以上情況,我認為,政府要解決醫療服務領域的深層次問題,必須發揮其公共管理職責,進行宏觀調控,引進競爭,合理配置醫療資源。具體來說,一是在產權不變的狀況下,實行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其中關鍵是采用公司化治理方式,改革分配制度。二是細分醫療市場,在醫院外部,引入公平的競爭來彌補由監督機制缺乏帶來的缺憾,形成一個競爭格局。比如,在低端市場上,可降低行醫門檻,同時價格要浮動,使得價格能夠體現服務的質量。在高端市場上,則放開價格和準入,允許民間資本進入。 醫改的根本問題還是市場經濟的核心問題,即如何處理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多年來的探索表明,我們應該重新思索政府在醫改中的作用。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