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劇一開始已注定 誰是中航油悲劇幕后真正導演(2)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3月09日 10:01 《經濟》雜志 | |||||||||
誰是悲劇的導演者 在追究中航油事件的責任時,一大部分責任歸到核心人物陳久霖的投機、專橫性格,其余的責任歸到企業缺乏有效的約束機制等,但從根本上來說,陳久霖甚至是中航油總公司
國內航油的壟斷經營長久以來受到眾多指責,但航油經營權的壟斷并未包括完全的定價權限,航油價格仍然要通過政府相關職能部門參考航油成本來確定,具有相當的剛性和滯后期。 從中航油的運營來看,其高速成長期主要在1997-2001這一時期(見表1),這一時期國內航油價格遠高于國際市場價格,有研究表明中航油總公司的加價幅度在60%以上,而直接比較新加坡和國內的航油價格,能發現價格差在一倍左右,因而中航油新加坡公司(上市前的名稱)便能夠從總公司的采購授權中高速膨脹收益和利潤,這一利潤直接源于壟斷權帶來的利益重新分配,而非創造的新價值。 在新加坡公司上市變為中航油后, 2001-2003這一時期,國內外石油價格存在較大差異,中航油仍保持22.8%的稅前利潤增長率,也因此被新加坡證券市場寄予厚望,并受到市場追捧。 但2004年國際原油市場風云變幻,油價節節攀升,國內剛性的政府定價機制根本無法跟上市場變化。雖然中航油總公司在國內市場采取順價銷售,但價格漲幅要弱于同期國際油價漲幅,甚至出現高買低賣的“價格倒掛”情形,這對單純依靠航油進口壟斷的中航油來說是災難性的,依賴國內外油價差異形成利潤變得非常困難,又不具備領先的技術、成本優勢等市場核心競爭力要素,中航油維持在新加坡證券市場上已確立的績優公司地位和形象力不從心。 在這種情勢下,中航油要繼續維持其利潤之增長和形象,必須另辟蹊徑,尋找新的增長點和投資方向,具備快速盈利能力的期貨投機業務就成為中航油的優先選擇方向,而中航油本身具有的國家信用擔保和風險外部化的特征大大減弱了投機性業務的理性制約。 于是,瘋狂之舞開始起跳。2003年以來,在中航油的利潤結構中,進口航油采購和國際石油貿易所占比重已大大下降,相應投資回報則大幅增加,占到公司稅前盈利的68%,投機性業務也開始大規模增加。 將不具備競爭能力和企業治理結構的企業推向海外上市,并以壟斷權的貼現作為承諾來實現融資,這種“走出去”的思維才是中航油悲劇的幕后導演者。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