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的歸于市場 福利的還給福利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2月21日 01:58 每日經濟新聞 | |||||||||
蕭劍 最近,筆者讀到署名中國社科院經濟所李志寧先生的一篇文章《中國的“醫療改革”實在令人恐懼》,文中透露有關官員在電視上介紹醫療改革思路,讓醫院自己找“市場”籌資,也即醫院改革要進一步“市場化”。
筆者希望這個消息不是真的,否則老百姓看病將難上加難。 據2004年12月2日《北京晚報》消息,衛生部公布的最新全國衛生服務調查結果顯示:過去10年,我國居民中患病人數增加,但去醫院看病的人數卻明顯減少,有近一半的患者不到醫院就診。衛生部統計信息中心主任饒克勤去年年末作報告時運用的數據提供了佐證。城鄉兩周患病未及時就診的比例近五成,因為經濟困難未及時就診的比例在城市和農村中分別為36%和39%。衛生部副部長朱慶生在新聞發布會上坦承,中國農村目前有40%-60%的人看不起病。(2004年11月22日《信息時報》)專家分析,發生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醫療服務費用的增長速度超過了人均收入的增長,醫療衛生消費支出已經成為家庭食物、教育支出后的第三大消費。 在中國老百姓的三大主要消費———教育、醫療和住房領域,一直存在著過度依賴市場和過度排斥市場并存的現象,搞得這些領域市場不像市場、福利不像福利。這使得,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教育、醫療和住房負擔,越來越成為老百姓不堪承受之重。 所謂過度依賴市場,就是相信市場萬能,以為市場化可以解決一切難題。去年底社會勞動保障部有關官員公開說:現在已經找不到一家真正意義上的公立醫院了(大意)!因為公立醫院名為社會福利的實現者之一,我們看到的卻是公立醫院不斷越軌,借市場化名義大肆攫取經濟利益;過度排斥市場的做法,盡管表現方式和過度依賴市場迥異,但其邏輯卻一脈相承。比如前不久,國家教育部某官員把教育高收費的責任一古腦兒推給“教育產業化”。 最根本也最可怕的問題,不在于過度依賴市場或者過度排斥市場,而在于一方面真正的市場化推進不夠,另一方面不該市場化的主體又在市場中混水摸魚。過去幾十年的醫療和教育體制改革,基本上走的是這樣一條路:本不該市場化的公立醫院、公立學校紛紛以市場化的名義大肆收費,而對民間資本、外來資本的準入設置重重障礙,導致相關領域始終缺乏真正健康、自由、公平競爭的市場!這就是中國百姓在更為貧困的年代里,還能享受較為公平的教育和醫療福利,而在所謂小康的年代里,醫療、教育和住房問題反而成為老百姓重負的真正原因。 保障每個公民能夠看得起病,享受平等的教育權利,居者有其所(不保證有房屋產權),是一個文明國家的政府起碼的責任,是為每一個公民遮風擋雨的國家福利。要實現國家福利,就必須保證公立學校和公立醫院不以贏利為目的。當然,實現國家福利不排斥民間資本和外來資本進入相關領域,健康的市場的建立,可以滿足先富階層較高的消費愿望和能力,減輕國家和社會弱勢階層的負擔。 市場和福利猶如鐵道的雙軌,并行不悖;猶如車之兩輪鳥之雙翼,互不排斥,互相促進。只有把市場的歸于市場,福利的還給福利,才能真正走出現實的困境。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