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問證監會:證券市場信任危機如何消解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1月24日 14:07 21世紀經濟報道 | ||||||||||||
面臨公信力危機,證監會應該加強自身的服務意識,這也正是中國政府部門轉型的大勢所趨。 在《21世紀經濟報道》撰文指出證監會應該以積極行動來回應“王小石事件”(詳見11月22日社評《一問證監會為何沉默?》)之后,證監會終于有所回應。日前,中國證監會副主席屠光紹就證監會今年的工作總結以及下一步工作思路發表講話,由于講話中提到“現
首先應該肯定的是,屠光紹副主席的講話傳達了有關監管部門的一個積極姿態。但以此作為對于“王小石事件”的正面回應則仍是遠遠不夠的。這并非小題大做,超越“王小石事件”本身的層面,我們看到,當前中國證券市場正整體面臨一場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機。 上市公司的造假事件層出不窮,以至于對于公開的財務報表如今市場各方都是將信將疑;券商黑洞在德隆事件后集中曝光,信任危機一夜之間席卷券業;如今,“王小石事件”使得監管機構也不再“清白”。全國股民把矛頭指向證監會的背后,其實是一種深重的悲哀:在這個市場,他們不知道還可以相信誰。 值得強調的是,證券市場與其他實物交易市場不同。因為投資者很難親眼看到股票代碼背后的上市公司的實際運行情況,因此基本上一切判斷都基于信息。從這個意義來說,這是一個信息主導的市場。因此為了確保市場的高效運行,這個信息就必須具備高度的“信譽”。一旦信譽缺失,那么市場各方就不得不相互提防,隱性交易成本急劇升高,整個市場的交易活動勢必走向萎縮。今年下半年以來市場行情低迷,交易大幅萎縮,就與此有著莫大關系。 所以,整個市場的信用危機,已經成為當前證券市場發展的瓶頸所在。重建整個市場的公信力,也就成為擺在中國證監會眼前的第一要務。應該指出,近年來證監會在這方面已經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比如這兩年對于上市公司的打假行動,比如今年對于券商情況的整體摸底調查,但是,此次“王小石事件”如果處理不當,之前的諸多努力都有前功盡棄的可能。 在此風口浪尖,證監會的第一步,應該馬上著手以實際行動重建自身的公信力,以積極的行動為整個市場作出表率,在此基礎上,再進一步推進市場整體的誠信建設。 如何重建自身公信力?第一步,仍然是要就“王小石事件”對廣大投資者有一個交待,這個交待應該由一個坦誠的道歉的態度開始,而不能避重就輕。否則“保護投資者利益是我們工作的重中之重”的諾言讓人如何相信? 接下來,應該大力加強證監會自身工作的透明度,與投資者建立坦誠而務實的溝通機制;同時,要加強對于證券監管機構自身的監督。既然當前社會各界都在擔心證監會權利尋租現象的存在,那么證監會是否可以考慮開展一次自查行動來整肅作風,消除外界疑慮?乃至可以進一步考慮引入官員財產公示制度,以透明來換取信譽。 在該事情所引發的危機告一段落之后,證監會更應該進一步安排,如何在投資者心目中建立起一個長期穩定的正面形象。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放下架子”,加強自身的服務意識,這也正是中國政府部門轉型的大勢所趨。例如在早前10月底于海南召開的中國改革國際論壇上,各方經過充分研討就已經達成共識:“政府轉型是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最具有實質性的步驟,而政府轉型的目標是建設公共服務型政府,而且時機和條件已經成熟。” 黨的執政能力集中體現在政府駕馭市場經濟的能力和管理社會公共事務的能力上。對于證券市場而言,重建整個市場的公信力是進一步加強黨的執政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達到這個目標,有關部門一定要嚴于執法。而監管機構自身公信力的建設則更要先行一步。如何面對“王小石事件”,其實已經成為考驗證監會決心和勇氣的關鍵所在。 專題: 此前報道: 相關評論: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