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此背景下,財政收入“一枝獨秀”的景觀令人觸目。學界、業界乃至相當一部分官員由此呼吁,考慮到剔除價格因素后,中國上半年的出口、投資、消費實際增速均回落了10%左右,當下理應通過以減稅為主的稅收結構調整,助力消費、投資和進出口這三駕拉動經濟增長的馬車,從而為經濟穩定健康發展注入強心劑。
但是,反對的聲音同樣令人關注。財政部科研所副所長劉尚希就提出,如果當前經濟增速的下滑是政策主動調整的結果,那么當前企業困難的局面也是一個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的機遇。“在活得很好的情況下,沒有人愿意改革和調整,不能一出現困難就減稅。”是否采取減稅的政策要對當前的經濟形勢進一步的評估之后才能作出判斷。還有相當一部分學者認為,通脹仍應是政策首先要考慮的因素。美國高盛公司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梁紅認為,目前通脹的回落是在管制造成的價格扭曲下的增幅減緩,“如果通脹長時間維持高位,將最終‘拉下’經濟增長。”
爭論二:減稅空間是否充裕?
財政逾萬億的盈余和稅收30%以上的增長,使此前市場對上半年財政減收的擔憂化為烏有。對于支持減稅的人們來說,這兩組數據無疑打開了中國減稅的空間。
支持減稅的專家普遍認為,上半年,財政收入完成了全年預算的59.52%,而財政支出僅相當于全年預算的37.64%。這說明,雖然上半年的經濟不確定性增大,但在“穩健的財政政策”導向下財政收支狀況并沒有惡化;而大量的盈余下,下半年減稅,以及增加對民生、基礎設施、經濟轉型支出等措施,有了堅實的財政基礎。
但是,也有觀點認為,財政猛增僅是“虛假的繁榮”,中國財政收支正面臨兩頭受壓的困境。財政部科研所副所長白景明如此形容財政的現狀:雖然中國財政收入的增長速度很快,但是財政支出增長更快,而且這將是一個長期的趨勢。
7月8日財政部下發的通知印證了這一說法:今年以來由于自然災害頻發,特別是四川汶川發生特大地震,加大了財政支出壓力。預計明年的支出壓力較大,各部門要做好增收節支工作。此外,隨著公共財政體制的逐步建立和公共服務均等化目標的提出,財政常規的支出也在大幅度增加。國家稅務總局科研所研究員張培森說,支出壓力加大已是現實,包括“三農”補貼、社會民生支出安排等都在大幅度增加:今年一到五月份,公共安全支出同比增加了20%,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增加了41%,而環境保護的支出同比增加了98%。
就是對那兩組財政和稅收的數據也有另一種解釋:扣除通貨膨脹因素之后,按照可比價計算,今年上半年稅收實際增速為22.6%,增速同比下滑3.2%;財政總收入的實際增速同比下滑幅度更加明顯,按現價計算,去年和今年上半年的財政收入增速都是30%,而實際增速則出現了4.7個百分點的回落幅度。更重要的是,由于企業利潤下滑和兩稅合并的影響逐漸顯現,企業所得稅的增幅開始出現回落,房地產稅收由于房地產市場的不景氣也出現了回落。
然而,耶魯大學金融經濟學終身教授陳志武的觀點顛覆了減稅憂慮者的觀點:如果把政府、城鎮居民、農民看成分享中國總收入的三大群體,那么自1995年到2007年的12年里,政府財政稅收年均增長16%,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8%,農民的純收入年均增長6.2%——很顯然,只有政府的收入以遠高于GDP的速度在增長。如果把政府的國企利潤和國有資產增值都包括進去,中國收入和財富在政府手中的集中度就更不得了,“這樣的超收本來就不正常!”